電荒襲來,傳言電價將上調,但這取決于未來CPI的走勢。
今年上半年全國一些地方經歷的大范圍電荒讓人心悸,不僅沿海仍是拉閘限電的急先鋒,而且像湖南、江西等內陸城市也遭遇了空前的電荒。
而時近年末,電監會近期發布的《全國電力供需及電煤供應檢測預警信息》顯示,截至10月下旬,全國日缺煤停機容量最大達到近1600萬千瓦,云南、貴州、四川、湖南、重慶等省市發電企業電煤庫存平均可用天數已下降至警戒線7天以下。業內人士據此認為,隨著電荒的臨近,電價又將上調可能性正在加大。
中國近年來經常性遭遇電荒,這既與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有關,也與我國電力體制中的體制性缺陷有關。
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有目共睹。從2003年以來至今,中國經濟連續以超過9%以上的增速發展,即使是金融危機也沒能阻擋住中國快速發展的步伐。而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對電力等能源的需要也日益增大。同時,因中國產業轉移向中西部地區加快,中西部地區電力供需矛盾也日漸突出起來。這就是中國今年出現東中部地區同時出現電荒的主要原因。
而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加大對電力需求的同時,中國電力體制運轉不暢的矛盾也加劇了國內的電荒。由于我國的電力結構是以火電為主,水電為次,而今年因南方遭遇干旱天氣,使得水電發電量嚴重不足,嚴重依賴于火電。在此情況下,原本就存在的計劃電、市場煤矛盾就越發突出。因為若煤炭價格上漲,而電價不調,那么發電企業利益就遭到侵蝕,從而也就沒有發電的動力,這導致電荒進一步加劇。
不可否認,電力壟斷企業有擔負起全社會供電的公共責任,公眾對其進行指責也無可厚非,但要解決電荒還得從根本入手,也即是從計劃電和市場煤的體制性弊端入手。但由于目前電力體制改革所觸及的利益錯綜復雜,牽一發甚至動全身,因此,要成功進行改革也絕非一天之功。在此情況下,提高電價也就成了解決電荒的必選項。
其實,電價改革也是中國目前正在進行的能源價格機制改革中的內容之一。而對目前不合理的電價制度改革,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降低GDP能耗比。雖然電價改革并非就是漲價,但明顯地若不對電價上調,尤其對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用電價格進行上調,也就無法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但與此同時,上調電價也會增加居民的生活負擔,影響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上調電價與不過分增加居民生活負擔之間,電價改革方案的設計也就成了關鍵。
更重要的是,當前在通脹高企背景下,電價改革還需充分考慮上調電價對物價的影響。由于電價屬于基礎性價格,電價上漲會推動企業成本的上升,進而助長物價,這對全社會具有重大的影響。有鑒于此,有關部門似乎對此已經有所考慮,據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專家分析,電價上調何時出臺,上調多少還要由國務院依照形勢來定奪,現在CPI剛有穩定趨勢,如果下月能繼續穩定住,才可能有機會。
然而,通脹會不會下降雖還不確定,但電價不上調,發電企業沒積極性發電卻是確定的。對此,有關部門應果斷采取行動,充分發揮自身的監督作用,督促發電企業發電,以免給生產和居民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響,同時,對于確確實實因發電而存在虧損的企業,政府也應當給予補償。這是政府應負的責任。
當然,這仍僅只是權宜之計。中國要徹底地解決電荒,不僅有賴于對電力體制進行改革,同時,還需對電價制度進行合理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