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內燃機面臨節能減排、資源緊缺雙重挑戰

時間:2011-10-2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10月14日-16日,中國內燃機學會第五屆青年學術年會暨2011年學術年會在西安召開。

  10月14日-16日,中國內燃機學會第五屆青年學術年會暨2011年學術年會在西安召開。

  內燃機是耗能大戶,也是實施節能減排最具挖潛空間的產品。學會年會圍繞提高內燃機能效、實現低能耗低排放,實現產業化推廣應用等話題展開了討論。此外,會議還分享了最新的國內技術研發成果和技術路線,并探討了油品、燃料等熱點話題。

  巨大需求和雙重挑戰

  我國是世界內燃機制造大國,2010年,內燃機工業總產值超過3100億元,內燃機產量逾7350臺,總功率逾13.5億千瓦。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員,汽車和先進裝備制造業在“十二五”期間將持續增長,這為內燃機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據了解,我國2015年非道路動力要達到10億千瓦,當務之急是研發一批汽車、工程機械、農業機械、內燃機車、船舶配套需要的高水平內燃機,并加快節能技術和清潔能源技術的突破,促進能源結構優化,力爭實現道路柴油機近期節能6%-9%、中期節能14%-17%、遠期節能20%-23%的目標。

  學會理事長張小虞在會上表示,內燃機工業還不是綠色工業,面臨環境保護和石油資源緊缺的雙重挑戰。我們在追求內燃機動力性、經濟性和可靠性最優化的同時,也要使環境負荷最小化,以實現經濟增長和節能環保雙重目標。以“環境”為中心來設計的內燃機,有著巨大的節能潛力和“零”排放預期,其節能潛力預測在20%-50%。

  “內燃機設計經歷過以產品為中心、以顧客為中心,以后其設計要以環境為中心,力爭做到有害氣體(不包括二氧化碳)、熱能損耗、產品對人體的直接傷害向零趨近?!睆埿∮葜赋隽私窈髢热紮C的努力方向。

  節能技術為保障

  隨著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過程的應用,以及微電子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集成,內燃機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和產品。年會上來自企業、院校的專家學者和工程師就內燃機節能減排的技術路線進行了交流。

  柴油機方面,其主要有害排放有: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等,減排的重點是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笆濉蔽覈囉貌裼蜋C將實施國四、國五標準,目前有些企業已經擁有了符合國四排放標準的技術。這些柴油機采用高壓的電控燃油噴射、可變幾何的增壓中冷、冷卻式廢氣再循環(EGR)等,并配套相應的排氣后處理技術的綜合技術路線。

  汽油機方面,包括缸內直噴增壓技術及產品開發與產業化,輕型車和非道路用柴油機推廣增壓中冷技術等。積極推廣替代燃料應用,研發適用于替代燃料內燃機的關鍵部件、專用的后處理技術、燃料供應系統關鍵部件,輸運管路用材料以及專用潤滑油。

  中小功率柴油機行業是我國起步最早,服務領域寬廣的行業。我國中小功率柴油機技術和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例如非道路柴油機總體上燃油消耗率比國外同類產品高8%-10%,排放低2個檔次。加強節能減排是我國柴油機科技發展的核心主題。

 

  明日之星:天然氣發動機

  隨著石油價格的上升,人們開始越來越多的關注替代燃料。而天然氣汽車由于低排放、抑制溫室效應和擺脫對石油依賴三大特性,正在全球范圍得到普及和推廣。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卓斌對本報記者介紹,我國汽油機、柴油機改造成氣體機的技術已經成熟。氣體燃料發展處于國際同等水平。據國際天然氣汽車協會最新統計,我國天然氣汽車占全球天然氣汽車總量的3.6%,占國內汽車總量的0.32%,以出租車和公交車為主要車型。隨著天然氣供應網點的不斷增加,特別是LNG技術的不斷發展,專用汽車和載重卡車的應用比例近年增加較快,預計2014年全球天然氣汽車保有量將達到2800萬輛。

  記者在年會上了解到,國內有近20家企業在研制生產天然氣發動機,主要廠家有一汽、東風、玉柴、濰柴等。經過一系列重大技術變革,國內天然氣發動機無論是動力性、經濟性、還是排放水平,以及開發制造都有了質的進化,有部分企業在研究缸內直噴技術,期望在將來使發動機性能和排放達到更高水平。

  雖然國內天然氣發動機整機開發技術發展迅速,但關鍵系統和部件技術還存在短缺,個別零部件依賴進口。特別是火花塞和噴嘴這些關鍵零件還主要應用日本產品。年會希望各企業應加大天然氣發動機的管理系統、供氣系統、點火系統、低溫存儲技術和關鍵零件的研發力度和投資。

  來自東風商用車技術中心的周明彪對本報記者說:“天然氣發動機方面,汽車和發動機技術已經萬事俱備,只欠足夠多的加氣站這股東風了?!?/p>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