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能源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組組長。
十二五開局,“電荒”被熱議,保電煤、調電價固然必要,但我們似應更多關注表象下的深層次問題。發改委的數據表明,今年前四個月,全國GDP增長9.6%,而電力增長12.6%,電力彈性系數高達1.32。可見,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缺電。
那么,“電荒”從何而來?究其源,就在于高耗能產業增速過快。今年一季度粗鋼、焦炭、水泥和鋼材(4918,-4.00,-0.08%)四項的增長分別為13.3%、29.8%、23.7%和17.4%,產能創歷史新高。如果一味滿足這些高耗能企業的胃口,繼續“鞭打電牛”,在中國目前以火電為主的電力結構下,只能導致更多挖煤。
而煤炭專家們已經指出:我國目前年產的30億噸原煤,只有一半符合安全、高效、環保的“科學產能”標準。實際的經濟運行,不得不容忍一定量的非科學產能,但放縱過高的非科學產能,只會導致更高的環境代價、資源浪費和礦難頻發。這種“以粗放的能源供給滿足增長過快需求的能源供需模式”,可簡稱為“A模式”。
“轉變能源供需模式”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A模式應逐步轉變為“以科學的供給滿足合理的需求”的新型供需模式,簡稱為“B模式”。讓我們對“合理需求”和“科學供給”稍加解析。
以水泥為例:從2000年到2010年,我國水泥年產量從6億噸增至18.4億噸,已占世界水泥總產量的近60%(鋼、鐵等高耗能產業情況類似)。現有產能已足以滿足每年同時完成25億-30億平方米建筑竣工面積、10萬公里公路、7000公里高速公路、6000公里鐵路、1500公里高速鐵路和改建新建20個機場,大大超出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的合理規模。對其增長再人為拉高,只會使資源和環境的約束進一步趨緊。而那些既無科技含量又不惠及民眾的高樓攀比工程、面子工程、高端投機性建設、高爾夫球場等,本來就是應當抑制的不合理需求。
2010年我國GDP為世界總量的9.5%,能源消費總量卻已占世界總能耗的19.5%,單位GDP能耗已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倍,是日本的4.9倍。能耗高到如此程度,既有產業結構問題,又有能源利用效率問題。
“科學供給”則是指:堅持煤炭科學產能的理念,在提高科學產能能力的同時,降低非科學產能所占的比例;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能效、發展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含非常規天然氣),改善結構、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逐步構建潔凈、高效、安全、多元的現代化能源體系。
今天的中國面臨著歷史性的“轉型發展”。為實現包括轉變能源供需模式在內的這個美好轉型,必須扭轉以高投資和高耗能產業擴張維系GDP高速增長的勢頭,抑制粗放大躍進的沖動。為此,須從思想上真正理解“轉變發展方式刻不容緩”的深刻含義,從行政上調整政績考核體系,從經濟上以體現要素價值的政策,借市場之力促轉型發展。
“電荒”在相當程度上就是高耗能企業的“用電慌”,轉變能源供需模式才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