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混合動力車型未獲重視 位置尷尬政策傾斜難

時間:2011-06-14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就在很多人把新能源車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純電動車的時候,上海第一批新能源汽車使用者遭遇的家用電源不能充電、沒有充電樁、價格昂貴、沒有保險等尷尬問題

      就在很多人把新能源車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純電動車的時候,上海第一批新能源汽車使用者遭遇的家用電源不能充電、沒有充電樁、價格昂貴、沒有保險等尷尬問題,讓我們看到,純電動車走進我們的生活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就在此時,一直被認為是過渡期產品的混合動力汽車再次被人們提及。一些業內專家呼吁,電動車的步子不能邁得太快,而混合動力更不該被人們忽略。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電動車才是最終的個人交通解決方案,但是目前的電池技術還遠未成熟。電池的能量密度與汽油相比仍差上百倍,遠未達到人們所要求的數值。至于什么時候能夠解決無人可以給出時間表,可能是10年,可能是20年。

  結合我國目前的國情看,電動車新技術的發展和不同層次的需求使標準統一的制定很困難,因此制定出完善的標準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的摸索。而混合動力是在現實條件下誕生的,其熱效率比普通燃油發動機汽車的可提高10%以上,廢氣排放可改善30%以上。同時,在駕駛和使用感受上,又與普通汽車無大差異,這使得混合動力被稱之為解決當前汽車與能源矛盾的“最優解”。

  只是,這一項技術的發展在中國始終未被正視過。蓋世汽車網的研究人員表示,過去十年的中國汽車市場具有起步晚,但發展迅猛的特點。汽車與能源及環境的矛盾直到最近一兩年才開始逐步暴露出來。新能源汽車也正式擺上了政府與企業的議事日程。

  盡管如此,作為最可實現的混合動力車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2010年政府部門推出的《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中,我們看到油電混合動力產品只是歸入了“節能汽車”類別,其補貼金額僅是象征性的3000元;而對純電動汽車和插入式電動汽車的補貼力度分別達到最高6萬元和5萬元。

  政策上的巨大差別令混合動力汽車處于非常尷尬的位置上,以至于讓很多生產混合動力汽車的企業感到前途悲觀。政策的傾向更是讓眾多車企開始紛紛上馬新能源車項目,尤其是把純電動車作為了一個重點項目,在人員和投入上花費不菲。一時間,新能源車出現了遍地開花 、分而治之的局面,其中不免有重復研發、重復投入的情況。

  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公開表示,“未來國家會出臺有關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的全套政策,不要以現有政策來揣測政府只支持純電動汽車,不支持油電混合汽車。這是誤讀。”此番表態引得各方紛紛猜測,非插電式的混合動力車或將獲得更高補貼。而一個更直觀的信號是,國家的《新能源車發展規劃》已經將名稱變更為《節能與新能源車發展規劃》,并將于近期出臺,這很可能改變中國新能源車發展格局,為混合動力帶來更多希望。

  實際上,對混合動力的正確認識,對循序漸進地發展新能源車最終過渡到純電動車是個利好信號。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