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房地產……當這些資本相爭的重地已經變得不再那么容易做的時候,進入資本運作專家眼簾的是一種不少人曾經聞所未聞的事物——挖掘機。2011年1月13日,中國重汽旗下的專用車公司海斗工程機械事業部舉行了首臺大型挖掘機下線儀式,至此,海斗工程機械事業部成功完成了3個系列、4個品種液壓挖掘機的試制。
這已然不應僅被看作一個個案,而應該被視為一個趨勢——2010年以來,三一重工、柳工、福田雷沃重工等行業內企業感受著行業高速增長;山重建機、玉柴重工等傳統企業則以極大的手筆宣告了企業對挖掘機業務的高度重視;與此同時,一批非“本專業”的企業紛紛斥資進入挖掘機行業。 這些企業中,有制造重型卡車的中國重汽、有釀造白酒的五糧液集團、有船企大鱷熔盛集團、有轎車領域的中國代表企業奇瑞集團,這讓人不得不感嘆,挖掘機行業對資本的吸引力太大了。 在未來幾年時間內,有兩個趨勢似乎是不可逆的,一個是本土品牌所占比例將達到50%;另一個是挖掘機將從裝載機中搶奪部分市場——這些因素表達出挖掘機行業的未來值得期待。產能過剩固然是行業已經不得不面對的頑疾,但是本土品牌與外資品牌的失衡仍然讓眾多本土企業有恃無恐地選擇投資挖掘機。 中國挖掘機行業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鮮有企業的市場份額能夠超過10%,且行業銷量排名每年都在發生著較大變化,這些現象表明了行業格局還存在非常多的變數,這讓許多企業看到了入局的希望。 2010年,在挖掘機銷量大舉上升的同時,外資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出現小幅上升,這似乎可以說明一個問題——目前本土品牌的行業角色還不夠強大,如果經營妥當,沖擊現有格局是有可能的。特別是福田雷沃重工、三一重工、山重建機等企業已經輪番演繹了行業增速的奇跡,這也為這些企業提供了信心的基石。 而且,目前本土企業普遍面對核心配套件需要全球采購的尷尬現狀,這也讓新入局者感到壁壘并不大,只要企業擁有足夠的資本,能搭建與現有企業相差無幾的供應鏈,就足夠保證其產品不至于太差。 產業跨度之大已經不能成為新進入者發力挖掘機行業的阻礙。事實上,行業內現有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本身就不是從制造工程機械起家的。如果這些企業具備裝備制造的生產經驗,部分通用技術還可以借鑒過來,這正是熔盛集團、中國重汽等企業所具備的優勢,也是其他類似企業進軍挖掘機行業的優勢所在。 覬覦挖掘機行業蓬勃發展的企業有很多,除卻各種不同規模的小企業“小打小鬧”地進入這個領域的行為外,擁有攪動行業格局資本的大鱷確實值得人們關注,誰有魄力成為下一個?也許,這個答案的到來不會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