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中國進入新一輪發展的開啟之年?!笆晃濉币巹潓⒃?010年結束,“十二五”規劃將于2011年啟動。剛剛公布的“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作為經濟的重要支柱,企業的良性發展是推動中國經濟成功轉型的核心。什么樣的企業在新的市場環境下更具競爭力?什么樣的企業才能在新一輪的市場中勝出?
《2010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對中國上市公司的競爭力變化趨勢進行了跟蹤監測,為未來中國企業如何面臨新形勢的嚴峻考驗提供參考。
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將于2010年11月24日在北京舉行,年會由中國經營報社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共同主辦,屆時將發布《2010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該報告依據“中國企業競爭力監測系統”——CBCM(China Business Competitiveness Monitor)系統監測結果,盤點了中國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并分析和預測了中國企業競爭力的新趨勢。CBCM監測系統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經營報社社長金碚帶領的競爭力研究團隊,在《競爭力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上,與《中國經營報》共同研發。從2002年年底開始,CBCM監測系統連續對國內1200余家上市公司和部分非上市公司、外商在華企業品牌進行了競爭力監測。目前《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已連續八年發布,以此為基礎的“中國經營報企業競爭力年會”已經成功舉辦了八屆。
經歷了30多年的靠廉價勞力、低價競爭、粗放經營、環境代價換來高速發展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中國企業已經到了高成本、低利潤、殘酷競爭的時代,到了追求企業持續競爭力的時代,這就要求我們重新思考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意義。本屆年會的主題是“境界為上”。把企業家經營企業的境界作為關注的重點,揭示和發現我們這個時代商業成功之道,探究商業終極不敗之境界。
在中國企業發展步入新的拐點時,中國企業有著怎樣的競爭力提升實踐?本報將開辟專版,系列報道在新形勢下實現高速持續發展的高競爭力企業。三一重工、金風科技、上海汽車是我們在眾多的企業中篩選出的樣本企業。在工程機械行業,無論是從技術創新還是市場份額、國際化影響力等方面來說,三一重工顯然已經成為中國制造的標桿。三一重工通過自主型技術創新、服務與制造所形成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面爭取了自己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維護著目前的價格體系,不至于跌入到價格戰的深谷里。
當智利礦難中33名礦工升井的畫面,出現在長沙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一重工”)廠區食堂里的電視屏幕上時,人群里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些掌聲一方面是給那些創造生命奇跡的礦工們,另一方面則是給那架解救礦工的巨型履帶起重機。
這個有“神州第一吊”之稱的SCC4000型履帶起重機,是出自三一重工的“中國制造”。
16年前,外有卡特彼勒、施維茵、小松等占據90%市場份額的外資巨頭,內有徐工集團、柳工、廈工等占有市場一席之地的大型國企。民企出身的三一重工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從零開始了崛起之路。
2009年,三一重工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基地,并占有57%的中國國內市場份額,實現了進口替代,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里利潤最高、市值首家過千億元規模的上市公司。
三一重工為自己2012年制定的戰略增長目標是:銷售額達到1000億元,跨入世界500強。
而三一集團創始人、公司董事長梁穩根眼中的核心競爭力無非是老三樣兒:研發、服務和制造。更為具體的落實到企業,擺脫“技術恐懼癥”和“路徑依賴”,開創縫隙市場生存模式;遠離價格戰,以綜合成本制勝,實現客戶價值超越;實施走出去戰略。這些正是三一重工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縫隙市場生存
路徑選擇:擺脫“技術恐懼癥”和“路徑依賴”,打破技術壁壘,研發替代進口產品
——三一重工每年從銷售收入里提取5%~7%的比例,投入到研發當中去?!白鳛榧兪袌鲅y的三一重工,一開始提出的口號就是‘替代進口’,但替代進口不是從打價格戰開始,而是通過自我的技術創新來打破國際技術壁壘?!?/p>
每個工作日的早晨7點,梁穩根就會和三一重工的董事會成員一起,邊吃早餐邊開會,這個習慣一保持就是二十來年。
“一方面是匯報工作,另外公司的日常工作決策大都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壁w想章,三一集團副總裁,這個2000年才空降到三一重工的高管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早起生活。他說高管們每周還會對大宗商品、匯率等進行分析;會議上,董事們可以以各種方式爭吵、質疑,每個人都冒汗,誰都可以打斷梁穩根的講話。
但是有一樣不爭吵,這就是每年從銷售收入里提取5%~7%的比例,投入到研發當中去?!白鳛榧兪袌鲅y的三一重工,一開始提出的口號就是‘替代進口’,但替代進口不是從打價格戰開始,而是通過自我的技術創新來打破國際技術壁壘。”趙想章說。
1994年,當三一重工初探工程機械行業時,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路徑無非是以下兩種:一種是斥巨資引進跨國公司和國內企業的技術,走引進、消化、吸收的路子;另一種是與國外企業合資,以市場換技術。這樣的模式和當初中國家電行業的路徑選擇如出一轍?!爸钡浆F在,缺乏關鍵零件的核心技術仍然成為家電行業的掣肘?!壁w想章評價說。
對于三一重工而言,這兩條路都走不通:如果購買技術,一是缺乏資金,二是歐美行業巨頭對輸出技術設置了壁壘;如果走合資之路,民企根本就入不了國外企業的“法眼”。而在當時的工程機械市場,要么是價格高、品質好的國外產品,要么是質量次、價格低、缺乏核心技術的國內產品。因此從客觀上來說,確實存在著一個品質好、擁有核心技術、價格適中的縫隙市場。但是,當時國內的企業都認為國外品牌是不可逾越的,工程機械的核心技術難以超越。
在三一重工人看來,三一重工沒有一般中國企業那種嚴重的“技術恐懼癥”和“路徑依賴”。所謂“技術恐懼癥”是指,總認為外國人搞科技創新很厲害,而中國人不行。而“路徑依賴”則是指,總希望沿著“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軌跡往前走,不愿突破。
那么,對于從零開始進入工程機械行業的三一重工來說,應該有什么樣的路徑選擇呢?在三一重工發展的歷程中,梁穩根的創業團隊選擇的,不是從國外引進或國內科研院所去淘重要且關鍵的專利技術,而是引入雖是外行卻同是研究院所出身的液壓專家易小剛領導的技術團隊,以及這個團隊所倡導的“拋棄它、忘卻它”的創新思想。
那是1995年,還在北京自動化研究所工作的易小剛,經過老鄉梁穩根的動員,以技術合作者的身份加入三一重工。從沒有接觸過混凝土拖泵的易小剛發現,混凝土拖泵的高低壓切換要靠接不同的管子,他設計了一個可以旋轉90度的閥門,進行切換。這個閥門成為三一重工的第一個專利,當時也正是梁穩根力排眾議將這項專利使用在工程機械上,邁出了替代進口的第一步。
敢于技術創新是三一重工成功的基因,而擁有核心技術人才,是三一重工實現成長的關鍵因素。對此,趙想章解釋為三一重工的“天然優勢”:第一,中國有大批機械相關專業人才,比如引入易小剛,他在三一重工日后的發展歷程中充當了技術的急先鋒和開拓者;第二,正因為對工程機械技術一知半解,不知道該行業有很高的技術門檻,所以敢于創新,敢于打破引進、消化、吸收的“路徑依賴癥”。中聯重科的董事長詹純新曾這樣評價三一重工,“三一重工為什么能實現突破,就是因為梁穩根不懂工程技術,無知者無畏?!?/p>
“迄今為止,三一重工的研發人才成本都要遠遠低于歐美和日韓,勞動力成本占生產成本才5%,而歐美是25%~30%。”趙想章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三一重工高素質的研發隊伍,加上每年5%~7%銷售收入的投入,使得三一重工能夠放開手腳,大力開發技術壁壘高、市場競爭弱、具備高可靠性的高品質產品,實現進口產品替代。
趙想章回憶說,從2002年起,三一重工混凝土機械市場占有率穩居國內第一,到2005年已超過50%,成為國內第一品牌,改變了原來國內市場85%的混凝土拖泵及95%的泵車依靠進口的局面。此后,三一重工實施了各個擊破的技術策略,逐漸把“打靶”箭頭指向挖掘機、履帶起重機、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等工程機械的主流產品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