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發展生物能源 技術突破是關鍵

時間:2009-11-13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我國生物能源資源豐富。農業、畜牧業、林業殘余物和工業用木料加工剩余物的生物質資源量以及能源植物生物質資源量,每年存量相當于6.74億噸標準煤

我國生物能源資源豐富。農業、畜牧業、林業殘余物和工業用木料加工剩余物的生物質資源量以及能源植物生物質資源量,每年存量相當于6.74億噸標準煤,其中,年可開發資源相當于1.78億噸標準煤,而且其利用不受區域限制,比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更適合我國地廣人多且分布不均衡的國情。 投入成本高是當前對發展生物能源存在非議的重要原因。然而,記者最近在一次生物能源研討會上獲悉,阻礙生物能源利用的最根本原因其實并非高成本,而是生物能源的生產仍然采用廢棄物利用的理念,技術沒有實現根本性突破。 與會專家同時指出,2020-2050年,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將逐步進入能源主戰場,這是我國能源戰略的必然選擇。當前應積極準備,實現生物能源利用技術的突破,不能臨渴掘井。 資源量豐富 且不受區域限制 目前,一度飽受“爭地爭糧”質疑的生物能源利用技術研發方向已轉到非糧食原料利用上,并且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非糧生物能源原料主要來自兩方面:第一類是農林有機廢棄物,包括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林業剩余物等,這一部分非但不影響糧食安全,而且能“變廢為寶”;第二類是利用邊際性土地種植能源植物,這些土地主要包括現有林地中的薪炭林、木本油料林和灌木林,可利用而尚未利用的土地中的宜林地和宜農地,以及在現有非糧低產農田中可以通過種植結構調整用于種植能源作物的土地。 “我國生物能源資源非常豐富。”河南農業大學農業部農村可再生能源重點實驗室張百良教授等通過采用“生物質能源資源可利用率”和“不同生物質現存量能量換算系數”,以政府部門公布的具有法定效力的有關基礎數據,計算了我國農業、畜牧業、林業殘余物和工業用木料加工剩余物的生物質資源量以及我國能源植物生物質資源量。結果發現,我國每年生物能資源現存量相當于6.74億噸標準煤,其中,年可開發資源相當于1.78億噸標準煤。 我國生物能源不僅資源量豐富,而且其利用不受區域限制,比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更適合我國地廣人多且分布不均衡的國情。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此前曾向媒體表示,我國能夠形成風電場的區域只有20萬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區,僅內蒙古就占了一半左右;而太陽能資源則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從實際情況看,我國東部、南部、中部都沒有形成太陽能、風能大規模運營的客觀條件,而生物能源則可以在全國進行分散式布局。 張百良認為,我國生物能源資源潛力不可低估,常規化石燃料被替代是必然趨勢,替代它的重要能源之一就是在新能源中有特別優勢的生物能源。 早行動早突破 莫臨渴掘井 “非糧生物能源是發展新能源繞不過去的坎。”這日益成為業內人士的共識。 雖然當前對生物能源利用投入成本過高存在爭議,但張百良表示,事實上,生物能源利用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物能源的生產仍然采用廢棄物利用的理念,利用技術沒有根本性突破,生物能源還沒有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急迫需求。而在這種條件下,更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為生物能源利用的高成本影響了國家和企業對生物能源研究的投資方向和信心。 如何才能盡快突破生物能源利用的技術。對此,張百良指出,目前,我國的生物能源研究還處在第二個階段,即技術的發明、創新階段,談不上工程化,國家、社會的投入重點應是技術發明和創造,不能重復科學發現的老路,更不要以現在的技術水平上進行不成熟技術的集成。在生物能源利用中,非糧植物能源利用的技術突破是生物能源利用的關鍵。不同生物能源資源有不同的利用途徑,不同的能源利用途徑對應不同的技術,對不同的生物質應采用與之對應的最為經濟的利用技術,即遵重不同生物能源資源的技術適應性。同時要重視工程技術的突破性研究和實踐,要在高水平酶工程、生物質預處理工程、生物氣凈化、合成工程、海洋生物質資源利用工程、生物能資源的收集與儲存,以及生物材料等綜利用方取得有重大突破,這是我國把生物能源推向主戰場的惟一出路。 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有關專家表示:“在生物能源領域的研究上,已經沒有更多時間讓我們‘婆婆媽媽’地走路,我們必須抓緊時間,提高速度,搶占先機。”該專家同時強調了生物能源發展的機制問題,他指出,現階段生物能源發展的市場機制還未建立起來,即便需要政府支持的項目,也應使財政補貼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