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技術前沿 > 資訊詳情

國際能源署發布《能源與人工智能》報告

時間:2025-05-07

來源:OFweek 儲能網

導語:4月10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能源與人工智能》報告,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AI)與能源之間的關系。

  該報告的內容主要涉及未來十年內AI可能消耗的電力預測,以及滿足此類需求所需的能源來源;同時分析了AI的廣泛應用對能源安全、排放、創新和可負擔性等方面的潛在影響。核心要點包括以下幾方面:

  數據中心電力需求迅猛增長,多元能源供應面臨挑戰

  從 AI 對能源的需求來看,數據中心作為 AI 運行的核心載體,其電力消耗正經歷迅猛增長。2024 年全球數據中心用電已達 415 太瓦時,占全球總用電量的 1.5%,而隨著 AI 訓練和推理任務的激增,這一數字預計到 2030 年將超過 945 太瓦時,較當前翻倍。美國、中國和歐洲是主要增長區域,其中美國數據中心用電量預計在 2030 年占其國內用電增長的近一半,甚至超過鋁、鋼鐵等所有高耗能產業的總用電。如此龐大的需求對能源供應提出了多元化挑戰:可再生能源因開發周期短、成本優勢,將承擔約 50% 的新增需求,而天然氣、核能、地熱能等也需同步發展以保障穩定供電。但當前電網基礎設施面臨顯著瓶頸,約 20% 規劃中的數據中心可能因變壓器短缺、輸電線路建設延遲等問題遭遇并網延誤,尤其是在歐美等數據中心集中區域,連接審批周期長達 3 至 7 年,凸顯出能源與技術部門協同規劃的緊迫性。

  AI 賦能能源供應與生產,多領域效率顯著提升

  在能源系統優化方面,AI 展現出顯著的賦能潛力。在油氣勘探領域,AI 通過處理海量地震數據,將資源評估精度提升 70% 以上,同時通過預測性維護減少設備停機時間,降低運營成本;在電力系統中,AI 能優化電網調度,減少可再生能源棄電率,甚至無需新建線路即可釋放 175 吉瓦的輸電容量,相當于滿足 2030 年數據中心新增負荷的 1.5 倍。這些應用不僅提升了能源生產的效率,還增強了供應的穩定性,為應對數據中心等新興負荷的增長提供了技術支撐。

  終端用能領域深度應用,節能與電網協同潛力大

  終端用能領域,AI 的應用正在帶來實質性的節能效益與系統靈活性。在工業生產中,AI 通過優化流程,幫助鋼鐵、水泥等行業實現 8%-10% 的節能,同時提升材料利用率、減少廢料產生;在交通領域,自動駕駛和路線優化技術預計可節約相當于 120 萬輛汽車的年能耗,不過需警惕共享出行普及可能帶來的能源需求反彈效應;建筑領域的智能溫控系統則通過動態調節,降低 30% 的用電負荷,助力電網削峰填谷,增強電力系統的整體韌性。這些應用表明,AI 正在從多個維度重塑能源消費模式,推動終端用能向高效、智能方向轉型。

  AI 驅動能源技術創新,材料研發周期大幅縮短

  能源創新層面,AI 正成為加速技術突破的核心動力。以電池為例,AI 模型可在數百萬種候選材料中快速篩選出高性能電極材料,將固態電池的研發周期從傳統的 10 年縮短至 2-3 年;在碳捕獲領域,AI 通過分析分子結構,設計出更高效的吸附材料,降低工業捕碳的能耗和成本。這種 “自驅動實驗室” 模式通過自動化實驗和數據迭代,顯著減少了試錯成本,尤其對水泥、催化劑等傳統高耗能行業的低碳轉型具有關鍵意義,預示著 AI 將在能源技術創新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能源與 AI 雙向安全互鎖,供應鏈與電網韌性成焦點

  能源與 AI 之間存在雙向的安全互鎖關系。一方面,AI 通過精準的天氣預測和故障響應提升電網韌性,例如 Google DeepMind 的風能預測系統使英國電網調度效率提升 20%,同時強化 cybersecurity、降低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數據中心對關鍵礦產(如鎵、鋰)的依賴加劇了供應鏈風險 —— 中國當前掌控全球 99% 的鎵精煉產能,2030 年數據中心對該材料的需求可能達到當前供應的 11%。此外,電網基礎設施的可靠性直接影響 AI 部署,美國弗吉尼亞州等數據中心集聚區已出現局部電網過載風險,凸顯出保障供應鏈安全與提升電網彈性的雙重緊迫性。

  巨額投資聚焦數據中心與能源基建,政策需強化三大支柱

  在投資與政策層面,報告指出 2025-2030 年全球數據中心累計投資將達 4.2 萬億美元,其中美國占比近半,配套的電力投資需達 480 億美元,占同期全球電力資本支出的 15%。政策需聚焦三大支柱:一是推動能源組合多元化,根據區域特點平衡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例如美國可側重天然氣與儲能結合,中國推動光伏與核能協同;二是提升基礎設施靈活性,通過簡化并網審批、引導數據中心向電力充裕區域布局,緩解局部電網壓力;三是強化跨部門協作,建立科技企業與能源公司的常態化對話機制,共享用電預測數據并優化負荷曲線,同時加大能源行業數字技能培訓,填補當前 30% 的 AI 人才缺口,為能源與 AI 的協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新興經濟體面臨雙重挑戰,政策引導助力跨越發展

  對于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報告既指出挑戰也強調機遇。非洲、東南亞等地因電力可靠性不足,數據中心建設常依賴柴油備用發電,但若能借助 AI 優化能源分配(如尼日利亞的電網 AI 調度系統減少停電頻次),可實現 “跨越式” 發展。政策上需避免 “數字鴻溝”,通過數據本地化政策(如印度的激勵措施)吸引算力投資,同時加強國際合作以獲取技術支持。環境影響方面,盡管數據中心碳排放預計在 2035 年達 300-500 百萬噸,但 AI 驅動的其他行業減排潛力遠超這一規模,關鍵在于通過能效標準、碳定價等政策抑制反彈效應,確保 AI 技術在新興經濟體的可持續應用。能源與 AI 共生共榮,協同進化重塑全球能源格局最終,報告強調能源與 AI 已形成 “共生關系”:前者是后者發展的物質基礎,后者是前者轉型的核心工具。唯有通過跨領域協作、前瞻性政策設計和技術投資,才能在滿足 AI 算力需求的同時,釋放其在能源效率、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中的巨大潛力。從數據中心的電力供應到能源系統的全面智能化,從關鍵礦產的供應鏈安全到全球減排目標的實現,兩者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全球能源格局,而把握這一機遇需要全行業、全領域的共同努力,以實現協同進化與能源系統的韌性升級。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