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市場調研 > 資訊詳情

今年汽車行業還有產能過剩嗎?

時間:2023-12-27

來源:OFweek 新能源汽車網

導語:應該出乎很多人意料,在1-11月份,我國汽車產業的生產和銷售規模持續擴大,累計完成了2711.1萬輛和2693.8萬輛的優異成績。與去年同期相比,這一增長幅度分別達到了10%和10.8%,展現了汽車市場的強勁增長勢頭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而隨著消費刺激政策的深度實施,各地區車展和促銷活動不斷加強,同時企業也在全力以赴完成年終目標。因此,預計12月份的汽車市場將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再次出現年底的“翹尾”現象。汽車生產和銷售全年有望打破歷史紀錄,中國汽車協會預測,全年汽車總銷量將突破3000萬輛。

  不過GlobalData分析師認為,盡管2023年對于中國汽車市場來說是全面繁榮的一年,市場活力充分釋放。然而,在這一片繁榮景象的背后,但不容忽視的是,產能過剩問題正在逐漸凸顯,亟待解決。

  不容置否的是,中國輕型汽車產量已連續十四年穩居全球之冠,而到了2023年,這一領先地位更將得到進一步鞏固,預計將占據全球總量的32%。與此同時,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表現也十分搶眼,已連續八年位列全球第一,彰顯出中國汽車工業的強大實力和巨大潛力。

  然而,在價格戰愈演愈烈的背景下,2023年對于中國汽車行業來說,注定是充滿挑戰與機遇的一年。這一年,從行業巨頭到小眾品牌,從新能源汽車到傳統內燃機汽車,競爭態勢日趨白熱化,全年都充滿了緊張刺激的角逐。

  有數據顯示,當前中國汽車市場上有約150個活躍品牌。其中,自主品牌占據了主導地位,共有97個,而合資品牌則有43個。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行業格局的變化,一些品牌正在面臨著生存的壓力。

  2023年5月,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發表言論稱:“未來2-3年,保守估計將有60%-70%的品牌面臨關閉和轉讓。”這意味著這些內燃機汽車品牌將面臨嚴重的困境,甚至可能導致許多閑置的生產線出現。

  盡管中國汽車市場規模龐大,但也難以容納數百個品牌同時生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品牌數量過多將導致資源分散、競爭壓力增大,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無論是中國本土品牌還是合資車企,都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市場結構性變化的影響。

  在這個變革的時代,沒有品牌價值、核心技術和開發資本的整車廠將難以生存,甚至可能面臨倒閉的命運。傳統汽車市場已經進入了整合階段,只有具備實力和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在這個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立足。

  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經歷了深刻的洗牌,不少品牌因無法適應市場變化而被迫退出。其中包括眾泰、力帆、寶沃、威馬、愛馳、三菱、雷諾、謳歌等知名品牌。這些品牌的退出,既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也反映了汽車行業變革的殘酷性。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迅猛增長推動下,截至2023年10月,中國品牌產量同比實現了20%的增長,展現了強大的發展勢頭。相比之下,合資品牌的產量卻同比下降了8%,顯示出一定的市場壓力。

  根據歷年中國生產數據的分析,中國品牌在生產中的占比從2018年的47%提升至今年的60%,這充分表明了中國品牌在國內汽車市場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正在不斷提升。

  GlobalData的數據顯示,在汽車市場內燃機與新能源汽車交替發展的背景下,汽車行業的產能與銷量之間的不平衡問題日益突出。2023年,我國汽車行業的產能達到了4870萬輛,但產能利用率僅為59%,這表明產能過剩的問題正變得愈發嚴重,不容忽視。

  總體來看,據統計,中國約有241家汽車制造商,其中約20%預計2023年產量低于1000輛,約17%預計年產量低于10000輛。另一方面,近15%的工廠2023年產能利用率將超過95%,其總產量將占2023年總產量的47%。這些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存在產能過剩問題。

  從我國整體產能分布也可以看出,大量產能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

  造成當前產能過剩局面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汽車市場的洗牌。隨著中國汽車產業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轉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持續擴大,而內燃機汽車產能利用率則呈現持續下降趨勢。2023年,合資品牌市場表現進入衰退狀態,其中德系、美系、韓系品牌產能利用率普遍低于50%,這使得內燃機車工廠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

  例如,2023年6月,上汽大眾安亭一工廠宣布永久關閉。這座工廠規劃年產能為16萬輛,主要生產大眾Polo、T-Cross等超小型車。這些曾經在中國市場備受青睞的車型,在新能源汽車的沖擊下,市場份額迅速下滑。與此同時,大眾汽車在安亭的MEB工廠于2020年開始投產,負責生產大眾ID系列車型。從年規劃30萬輛的產能來看,大眾汽車展現出了從內燃機車向新能源車轉型的堅定決心。

  另一個因素是中國汽車產能的兩極分化和集中化。隨著汽車產業的轉型和汽車產業項目投資的加大,我國汽車產能規模不斷擴大。然而,不同車企之間的產能利用率存在較大的差距,呈現出銷量高的集團產能利用率高、銷量低的整車廠產能利用率低的趨勢。這種分化現象加劇了產能過剩的問題,使得部分車企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

  從市場份額來看,2023年前10個月,前十大銷量群體總計1602萬輛,占總銷量的68%。其中,比亞迪集團2023年產能利用率預計在80%左右,而特斯拉則達到92%。相比之下,現代汽車2023年產能利用率僅為23%,起亞汽車產能利用率僅為25%。

  在此背景下,現代汽車不得不將其重慶工廠出售,以維持在中國的業務運營。這是繼2021年將順義(北京)工廠出售給理想汽車后,現代汽車的第二次出售工廠。這一系列的出售行為,反映了汽車行業的深度動蕩和企業間的兼并重組趨勢。

  可以預見,經過這一系列的變革,汽車市場的整體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而中國汽車行業的少數參與者將逐漸占據主導地位。這一過程將以淘汰老舊產能為代價,但也將有利于推動整體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對于以現代汽車為代表的車企而言,出售工廠或許是應對市場變化的無奈之舉,但也是其調整戰略、適應變革的重要步驟。同時,這也為其他車企提供了借鑒和警示,必須緊跟市場變化,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