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協數據顯示,8月,中國汽車銷量258.2萬輛,環比增長8.2%,同比增長8.4%。1-8月,汽車銷量完成1821萬輛,同比增長8%;8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完成84.6萬輛,環比增長8.5%,同比增長27%,市場占有率達到32.8%。1-8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完成537.4萬輛,同比增長39.2%,市場占有率達到29.5%。
與之相對應的是,新能源車險業務也實現快速增長。
根據人保今年中報,上半年人保財險新能源車承保數量達282.4萬輛,同比增長54.4%,保費收入為126.3億元,同比增長54.7%,占車險總保費的比例為9.4%。同時,新能源新車的保費在整體新車保費中,占比已達28.3%。
太平洋產險上半年實現車險保費收入507.65億元,同比增長5.4%。其中,新能源車險同比增長65.1%;車險承保綜合成本率98%,同比上升1.4個百分點。
新能源車險價格高、出險率高、賠付率高的現狀,讓車主、保險公司雙方承壓。
對于新能源車險業務而言,新能源車市場繁榮的同時,出險率和賠付率遠高于傳統燃油車,不少中小險企也囿于這些原因,對于車險業務不少還處于觀望狀態。
新能源汽車出現了不修則已,一修就“傷筋動骨”的情況。
維修費用超高
數據機構We?Predict對2016年至2021年間的大約1900萬輛汽車進行調查統計,發現純電動新能源汽車的維修成本比燃油車高出1.6倍~2.3倍。據中保研的官方統計,新能源車的電池包零整比普遍超過50%,即電池的維修花費相當于整車價格的一半,甚至有車型的零整比高達98.72%,電池和整車幾乎一個價。
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等硬件昂貴又脆,一旦撞車時受損,基本無法維修,只能更換。
此前就出現了極星polestar?2出現了大燈與底盤受損、電池板凹陷的情況。新車總價不到30萬,而4維修報價卻達到了54萬元。其中,車頭與大燈維修費用9萬余元,而底盤部分必須更換整個電池組,費用更是高達40余萬。
小鵬車輛由于意外發生了碰撞,左側的激光雷達探頭損壞,從維修單中可以看出單顆激光雷達的維修費用(包括雷達支架、飾板工時費)就高達9500多元。
參看中保研2023年的測試結果,多款新能源車型在可維修性和維修經濟性兩個子項目為P(較差)。
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設計強調一體化,其優勢是可以降低制造成本,輕量化可以延長車輛續航,還能提升車輛操控性。隨之而來的是鈑金成本更高,一旦碰撞嚴重就無法修復,只能整體更換。還有外觀造型更加復雜,哪怕出現輕微剮蹭,車主也面臨高昂的維修費用。
在新能源車售后維修這個領域,車企占有非常大的話語權,因為零配件主要集中在廠家手里,相關部件和技術的數據資料也掌握在廠家的手里,一旦要維修,也只有自營門店和授權門店可以承接服務。
這就形成了新能源車型維修的高溢價。即使第三方機構有能力能夠以較低的價格進行維修,但是還面臨著一個重要問題——各大車企推出的“整車終生質保”和“三大件終生質保”等銷售政策,相當程度上將消費者與廠家進行捆綁。消費者面對車企的捆綁政策,也只能接受官方渠道的高溢價。
面對技術數據不公開、配件貴、官方渠道溢價高、各品牌服務存在差異等行業痛點,隨著新能源汽車進入維保高發期,新能源汽車售后維修亟需建立統一的服務標準。
解決維修痛點
《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檢測與維修規范》(以下稱為《規范》)的指導意義在于,規定了新能源乘用車動力蓄電池維修企業在場所、設施、人員和安全方面的基本要求,整車和電池檢測的步驟、維修流程和作業基本內容與要求。
動力電池維修方面,《規范》中明確提到,經檢測后確認單體蓄電池或蓄電池模組受損,按相關操作規程更換受損部件,提供發生故障碼或出現零件質量問題的隨機故障保障以及一定程度的能效衰減保障。在產品定價方面,充分考慮到電池本身在材料、設計、衰減、電池管理系統等獨特的風險,同時也為保險理賠人員提供了電池修理的定損參考,減少保險行業理賠成本、實現理賠端的風險減量。
相比傳統燃油車,新能源車汽車表現出自動駕駛、移動能源、智能終端三個新屬性,而新能源車配備的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多融合傳感器,在技術層面顛覆了以往的認知,直營模式和品牌保險促進了主機廠與保險的深度融合。
同時,維修難度也變得更高。新能源車企不愿意公開技術和配件資料。這就使得消費者無法了解自己的汽車的真實情況,也沒有辦法貨比三家,甚至有些維修商家會故意利用這種信息不對等,進行虛假宣傳或過度維修,從而獲取更高的利潤。
新能源汽車維修市場還面臨著一些政策和法律的制約。由于新能源車車企及相關產業鏈企業涉及到環保、安全、能源等方面的問題,有關部門對新能源汽車的生產、銷售、使用和回收都有一些規定和要求,這也給新能源汽車維修帶來了一些困難和限制。
因此,《規范》對于規范新能源汽車維修出現的問題有相當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