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國家標準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 版)》。《指南》系統構建了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涵蓋基礎與安全、氫制備、氫儲存和輸運、氫加注、氫能應用五個子體系,按照技術、設備、系統、安全、檢測等進一步分解,形成了 20 個二級子體系、69 個三級子體系。
為什么說這是氫能源行業的大利好消息?
01氫能源商用解除束縛
我們都知道,氫能是公認的最清潔的能源,它在宇宙中廣泛分布,可以從水中分解出來,同時燃燒熱值也很高,是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燃燒產物是水,沒有任何污染氣體。
無論是產業界,還是二級市場,對它的期望都非常高,但客觀地講,相比鋰電池行業,氫能這幾年發展的速度是比較慢的,原因有很多,技術發展不成熟、產業配套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等等。
但國家標準的缺席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氫能行業一直以來苦于缺乏國家標準久矣。
在國內,氫氣一直屬于危險化學物品,管理是非常嚴格的,光要獲得建設加氫站的批準都非常困難,再加上加氫站當前的建設成本也比較高,就導致了此前加氫站的建設進度極其緩慢。截至2021年底,全國加氫站也就218座,雖然也是居于全球首位,但這個數量決定了氫能源汽車的推廣普及一定是局部地區試點。
在2022年3月,國家首次明確氫氣的能源屬性后,這種情況有所好轉,截至今年4月底,全國加氫站數量已經達到了350座,相比此前的建設速度大大加快。
事實上,去年國家發布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中提到了建立完善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在今年4月十一部門聯合印發的《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中,也強調了完善氫能全產業鏈技術標準。可以說,此次指南是對此前政策的貫徹和延續。
但因為標準沒有確定,導致氫能源產業鏈的發展總體偏慢。比如加氫站的申請依然很困難,導致加氫站的建設速度依然比較慢,尤其相比頂層大力支持的充電樁,那更是天差地別,繼而大大拖累了氫能源大規模應用的進程。
02氫能源國家標準的重要意義
這次國家出臺層面出臺氫能源的標準體系,至少有幾個重大意義:
一是后續氫氣的能源屬性將被確定下來,危化品管理將會逐漸退出舞臺,各地不再談氫色變,氫氣作為重要的能源戰略將逐步在全國范圍內達成共識,尤其是在體制內;
二是有利于政府審批和項目落地,國家標準出臺后,氫能行業開始有據可依,各項建設的推進速度都會加快;
三是相關標準的明確,也有利于規范行業發展,行業更加注重技術研發和品質塑造,推動行業加速發展;
四是有利于后續和國際標準的接軌,利于氫能相關產品出口,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氫能源作為最清潔的能源,隨著技術逐步成熟,未來有望成為全球范圍內重要的新能源,中國制造的競爭力毋庸置疑,關鍵是國標要和國際標準接軌,最終才能順利出口。
03氫能源迎來落地場景
此前新能源大爆炸就說過,氫能源行業的規模應用已經加速了,隨著上游制氫環節的技術進步,成本已經明顯下降,據券商的測算,在電費降至0.15元/度時,電解水制氫的成本有望做到接近灰氫,大概15元/kg 左右的水平。
尤其氫能源汽車的普及還比較遙遠的時候,氫能源大規模商用的替代場景已經開始出現了——儲能。
光伏和風電平價時代到來后,裝機量快速增長,削峰填谷的巨大需求帶動了儲能的大發展,氫能源完全可以在里面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白天那些用不掉的電能通過電解水轉化成“綠氫”,在夜晚為整個電網系統“削峰填谷”,部分替代掉昂貴的儲能電池,甚至長期而言,全部替代掉也不是不可能。
此外,如果氫氣的產能足夠多,用不完的氫能還可以通過管道以及各類干線運輸到各個固定式加氫站,甚至在站內直接制氫,用以滿足那些續航要求較高或者寒冷地區的出行/運輸需求,比如各種功率更大、續航更久的氫能船、氫能重卡、氫能機械、螺旋槳支線飛機等。
工業里的合成氨、甲醇,鋼鐵冶煉等領域,也可以使用氫能來替代化石燃料,滿足低碳的環保需求。
當然了,現在就說全部替代還是為時尚早,但只要開始了,有了示范項目,一旦示范項目成功,推進起來就很快,尤其是國家標準已經出來,政策也可以開始大力推進,和此前的建設速度相比將完全不同。
這不,中國石化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就已經在建設中,項目通過光伏發電,然后使用電解水制氫工藝,產出來的綠氫經氫氣儲罐、壓縮機升壓后通過百萬噸乙烯廠際管廊輸送至塔河煉化,全部用于煉油生產加氫,替代原有的天然氣制氫。
隨著庫車項目的成功,可以預期后續光伏和風電資源豐富的地區,尤其是西北、華北地區此類項目將越來越多,氫能源的使用也會加速。
一旦找到應用場景,商業流程跑通了,氫能源產業將逐步擺脫政策驅動的局面,進入自發發展的全新階段,發展速度也將完全不同,產業鏈將迎來真正的快速發展。
可以說,在未來幾年內,氫能源都會是發展確定性超高的行業,二級市場上也將存在足夠多的投資機會,下一個寧德時代、下一個陽光電源的機會都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