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疫情第三年,對于移動機器人來說,算得上是一個拐點之年。
這一年,融資變得不那么容易了,故事變得沒那么好講了,投資人開始關注盈利了,市場訂單變得沒那么好拿了,供應鏈變得“傲嬌”了,裁員變得司空見慣了……
好在,移動機器人的基本盤仍在,一方面是國內制造業的需求韌勁仍在,尤其在汽車、新能源等領域;另一方面,海外的需求持續釋放,眾多國產廠商進入國際市場,出口占比持續提升。
不管是裁員或是收縮業務的斷臂求生之舉,都算是特殊時期下正常的經營策略,上半年因為疫情與供應鏈的因素,悲觀與內卷的氣氛在行業中彌漫,特殊時期下,眾多下游行業亦面臨較大生存與經營壓力,如上半年的面板行業、PCB行業等,開工率與投資意愿都大幅下滑。
整個產業鏈開始呈現明顯的分化態勢,頭部廠商不管是資金實力、供應鏈韌性、還是客戶的質量都很大程度上領先于其他廠商,在這種形勢下的優勢有望進一步擴大。頭部廠商基于自身更強的資源優勢與抵御風險的能力,行業好的時候,能夠跑贏其他廠商,行業不好的時候,同樣可以熬死其他廠商,這就是2022年最為明顯的特征之一——分化。
同樣的分化態勢在資本層面也在發生,一是相比2021年,整體融資熱度銳降,企業融資的難度和門檻變高了;二是資本的轉移,向頭部企業轉移尋求更高的確定性,向細分子賽道轉移尋求戰略性機會,如無人叉車。
經過數年的發展,移動機器人廠商已經基本完成對需求方與資本方的教育,對于自身邊界的理解更加深刻,曾經想的“無所不能”逐漸回歸到理性的“有所為有所不為”,所謂的戰略最終都要歸結為取舍。對于那些期待企業“一招鮮吃遍天”、“剩者為王”的機構來說,2022年不過是讓“清醒”和“失望”提前了。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通過對移動機器人產業的梳理,結合宏觀數據和調研數據信息,秉承不悲觀、不樂觀,力求客觀的態度,深度解析2023年移動機器人行業的十大預測:
產業層面:
1、2023年3C行業有限恢復,汽車與新能源行業將會是移動機器人需求的主要拉動力,GGII認為,新能源行業在未來3年將延續高增長態勢,擴產潮的延續將對AGV/AMR產生較大的需求拉力,預計2023年新能源行業(鋰電、光伏等)對移動機器人的需求占比有望突破24%。
2、下游需求越來越綜合化,單品戰略面臨挑戰,“拓產品線=能力提升”成為眾多移動機器人企業的主動選擇,各細分產品線的市場集中度持續提升,馬太效應加劇。
產品層面:
3、工業AMR:工業AMR銷量占比持續提升,2023年銷量占比有望超過21%,銷量接近2.4萬臺,同比增速超過40%,其中年銷量破千臺的廠商有望超過6家,重點關注行業有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鋰電、光伏等)。
4、無人叉車:入局者持續增加,創新產品持續推出,市場競爭加劇,產品價格持續下行,預計市場銷量接近1.7萬臺,同比增速超50%,其中年銷量破千臺的廠商有望超過5家。
5、料箱機器人:新進入局者減少,中國市場銷量有望超過6000臺,同比增速超過60%,市場格局趨于動態平衡,前5家占據超過90%的市場份額。
6、四向穿梭車:隨著入局者的增加,預計2023年中國四向穿梭車銷量有望超過5000臺,其中托盤四向車銷量占比超過80%。
7、類kiva AGV:國內商貿流通領域需求增速放緩,類kiva AGV銷量占比逐年萎縮,預計2023年銷量占比將低于50%。
8、復合機器人:應用領域持續擴大,綜合成本明顯下降,預計2023年銷量有望突破2200臺,增速超過50%,其中在3C、半導體、CNC加工領域的占比快速提升。
市場層面:
9、2023年中國移動機器人銷量有望突破11萬臺,同比增速超過35%,市場規模超過130億元,商貿流通領域的需求增速放緩,制造業領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其中新能源行業的擁擠度持續提升,競爭加劇。
10、中國移動機器人市場“兩超多強”競爭格局開始形成,2023年中國移動機器人年營收破15億元的廠商或將達到2家,年營收破5億元的廠商數量將有望達到5家,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寫在最后:企業之間的差距是怎么拉開的?
用一個前輩總結國產工業軟件與國外工業軟件差距的一句話:因為看不到所以想不到,想不到自然就做不到。這也是當下移動機器人廠商拉開差距的原因之一,越大的客戶提出的需求越綜合、越復雜,你如果沒有服務過復雜客戶,那大概率你不會清楚這個復雜客戶的場景應該如何從規劃到落地實現,更不會清楚其中會有哪幾個關鍵的節點,如何在軟硬件層面去完善與匹配。
這就是當下和未來大概率會發生的,大廠商與大客戶聯姻,腰部廠商與腰部客戶攜手,如何破局?其中核心的點在于把握新行業的先機,從行業—場景—Know-how—產品如何形成閉環是值得各家思考的問題。
2023,值得您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