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方案》提出六大重點任務、兩個重大行動以及若干政策保障。
《方案》明確,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3.5%,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會下降幅度,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十五五”期間,基本建立以高效、綠色、循環、低碳為重要特征的現代工業體系。確保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峰。
《方案》提出六大重點任務,包括深度調整產業結構、深入推進節能降碳、積極推行綠色制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加快工業綠色低碳技術變革。
同時,《方案》明確,開展兩個重大行動。一是重點行業達峰行動,聚焦重點行業,降低碳排放強度,控制碳排放量;二是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提升行動,發揮綠色低碳產品裝備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撐作用。
六大重點任務
助力工業領域節能降碳
《方案》提出,要深度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
構建有利于碳減排的產業布局,推進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黃河流域等重點區域產業有序轉移和承接。科學確定東中西部產業定位,引導有色金屬等行業產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資源環境可承載地區有序轉移。
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低碳轉型效果明顯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方案》要求,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優化重點行業產能規模,嚴格落實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產能置換政策,加快化解過剩產能。強化能源、鋼鐵、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屬、紡織、造紙等行業耦合發展,推動產業循環鏈接。
深入推進節能降碳方面,《方案》指出,要調整優化用能結構,推動工業用能電氣化,加快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升級,提升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有序推進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煤炭減量替代,有序引導天然氣消費,合理引導工業用氣和化工原料用氣增長。推進氫能制儲輸運銷用全鏈條發展。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開展“光伏+儲能”等自備電廠、自備電源建設。
推動工業用能電氣化,在鑄造、玻璃、陶瓷等重點行業推廣電鍋爐、電窯爐、電加熱等技術,開展高溫熱泵、大功率電熱儲能鍋爐等電能替代,重點對工業生產過程1000°C以下中低溫熱源進行電氣化改造。提升重點用能設備能效,重點推廣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特大功率高壓變頻變壓器等新型節能設備。
同時,《方案》提出,積極推行綠色制造。支持汽車、機械、電子、紡織、通信等行業龍頭企業,在供應鏈整合、創新低碳管理等關鍵領域發揮引領作用,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生產、運輸、儲存、使用、回收處理的全過程,加快推進構建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推動供應鏈全鏈條綠色低碳發展。
《方案》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優化資源配置結構,充分發揮節約資源和降碳的協同作用,通過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降低工業領域碳排放。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特種材料、無損檢測等關鍵再制造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面向交通、鋼鐵、石化化工等行業機電設備維護升級需要,培育50家再制造解決方案供應商,實施智能升級改造。
加快工業綠色低碳技術變革方面,《方案》提出,推進重大低碳技術、工藝、裝備創新突破和改造應用,以技術工藝革新、生產流程再造促進工業減碳去碳。布局“減碳去碳”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低碳顛覆性技術研究,突破推廣一批高效儲能、能源電子、氫能、碳捕集利用封存、溫和條件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以水泥、鋼鐵、石化化工、電解鋁等行業為重點,聚焦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等關鍵技術,推進生產制造工藝革新和設備改造,減少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
《方案》明確,要主動推進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利用大數據、5G、工業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對工藝流程和設備進行綠色低碳升級改造。在汽車、機械、電子、船舶、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行業打造數字化協同的綠色供應鏈。在家電、紡織、食品等行業發揮信息技術在個性化定制、柔性生產、產品溯源等方面優勢,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鼓勵電信企業、信息服務企業和工業企業加強合作,利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統籌共享低碳信息基礎數據和工業大數據資源,為生產流程再造、跨行業耦合、跨區域協同、跨領域配給等提供數據支撐。
提升綠色低碳產品供給
推廣萬種綠色低碳產品
《方案》提出,開展重點行業達峰行動,制定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研究消費品、裝備制造、電子等行業低碳發展路線圖,分業施策、持續推進,降低碳排放強度,控制碳排放量。
同時,《方案》要求,實施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提升行動,發揮綠色低碳產品裝備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撐作用。
一是構建綠色低碳產品開發推廣機制,推行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發布綠色低碳產品名單,推行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制度。到2025年,創建一批生態(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制修訂300項左右綠色低碳產品評價相關標準,開發推廣萬種綠色低碳產品。
二是加大能源生產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推動光伏、新型儲能、重點終端應用、關鍵信息技術產品協同創新。實施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并開展試點示范,加快基礎材料、關鍵設備升級。同時,持續推動陸上風電機組穩步發展,加快海上風電機組研制,開展高空風電機組預研,完善風電裝備產業鏈。
三是加強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強化整車集成技術創新,提高新能源汽車產業集中度。開展電動重卡、氫燃料汽車研發及示范應用。到2030年,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左右,乘用車和商用車新車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分別比2020年下降25%和20%以上。
四是加大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開展綠色建材試點城市創建和綠色建材下鄉行動,推動優先選用獲得綠色建材認證標識的產品。推廣高效節能的空調、照明器具、電梯等用能設備,擴大太陽能熱水器、分布式光伏、空氣熱泵等清潔能源設備在建筑領域的應用。
節能環保企業角逐“雙碳”賽道
“過去一年,大家深刻感受到‘雙碳’行動推進之快、范圍之廣、影響之深,綠色低碳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主基調。對于企業而言,集中發力搶占‘雙碳’賽道成為中長期戰略布局的確定方向。”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感慨。
從實際進展看,2021年,全行業加速行動,整體表現亮眼。根據年報,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的企業,占比分別達到85%和75%以上,一改前兩年企業利潤下滑、行業下行壓力增大的低迷態勢。
以首創環保為例,盡管去年剛完成戰略整合,該公司仍實現了“豐收”,全年營收、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5.65%和55.58%。“除了水務、固廢環境等主業,公司圍繞‘雙碳’開發兩條產品線:一是圍繞垃圾發電等業務,提供文件編制、碳資產管理、碳資產交易等一系列服務和技術支持;二是為客戶提供碳中和路線圖及解決方案,包括碳的核算、能源替代、節能提效等。”首創環保董事、總經理李伏京向記者介紹。
即便傳統業務也能尋得新機會。“我們已在環保監測領域深耕20多年,‘雙碳’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先河環保總經理陳榮強舉例,公司正在開展碳排放在線監測、碳管理體系、碳匯管理開發服務等六大創新業務,“比如我們自主開發的‘低碳云’管理平臺,通過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打造了碳達峰碳中和智能化、數字化一盤棋,對區域內相關數據等進行統籌管理,可以實時掌握環境溫室氣體數據、動態管理區域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等,為地方政府提供全面、科學、精準的數據支撐。”
趙笠鈞同時坦言,“雙碳”任務艱巨,觸及的矛盾層次更深、領域更廣,治理要求相應更高。但目前,全行業仍處在集中度低、商業模式創新不足、科技能力不強的粗放發展階段,治理能力遠遠不夠。
“過去,節能環保服務大多是從末端實施治理,解決能源資源消耗帶來的環境問題。‘雙碳’推動產業、能源結構發生變化,我們提供的服務也要隨之變化,新的技術、產品、裝備都要跟上。”趙笠鈞建議,一是精準服務生態環保行業的新需求,重點關注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提質增效、生態修復等方向;二是打開服務界面,加大新能源、節能降耗、清潔生產、資源化利用等領域的布局;三是以“雙碳”目標為引領,探索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培育自身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更加注重全要素一體化、精細化環境綜合治理,以及綠色低碳與數字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
對此,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也有感觸。“我們長期以工業污染減排為主業,隨著‘雙碳’目標提出,清新環境正在減污與降碳之間探索出一條新道路。比如我們重點關注的電力、鋼鐵兩大行業,自身發展目標、內部結構、技術工藝等都在調整,進而會帶來商業模式、人才梯隊等改變。作為環境服務商,我們必須適應業主的變化。”
李其林透露,清新環境為此確立了“生態化、低碳化、資源化”的新發展方向。“在穩住存量的基礎上,下一步將聚焦節能與工業園區綜合能源服務,通過工業余熱、分布式光伏、儲能等清潔供能方式提供冷、熱、氣、電等綜合能源服務;聚焦工業固危廢資源化,重點拓展金屬固危廢資源化,并協同其他固危廢業務。
碳中和涉及廣泛的領域
從二氧化碳排放占比和碳中和目標看:
-電力領域排放占40-45%,降低煤電比例,大力發展清潔電力,2060年清潔能源供應占比約80%。
-工業領域排放約占25-35%,推動產業優化升級,2060年實現工業碳排放較2020年降低70-80%
-建筑領域排放占比10-15%,發展綠色建筑材料和建筑能效管理,2060年城鎮商業綠色建筑覆蓋率達到70-90%
-交通領域排放占比7-9%,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2060 年實現核心城區新能源汽車與配套設施全覆蓋。
碳中和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機遇
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西方發達國家用70-90年的時間來完成這一目標,而中國只有30年的時間來完成這一目標。
因此,要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中國未來將會有兩場革命,一個是技術革命,一個是體制革命。
從技術革命角度來看,國際能源署提出,全球實現碳中和目標所需要的一半技術仍處于實驗室開發階段。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實現碳中和需要巨量新興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對企業來說,抓住了技術革命的先機,就有獲得巨額回報的潛在優勢。
二是體制革命。從上述各個行業的分解目標來看,實現碳中和意味著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從供應端和消費端共同發力,實現高碳產業向低碳產業的轉變。對政府來說,將在中央和地方層面不斷、密集出臺有關政策文件,推動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1、在節能降碳方面:
《方案》指出,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有序推進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煤炭減量替代。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開展“光伏+儲能”等自備電廠、自備電源建設。
其中明確提到支撐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光伏+儲能等自備電廠,這意味著光伏、儲能需要方向依舊具備需求支撐。
2、循環經濟方面:
《方案》提出,研究退役光伏組件、廢棄風電葉片等資源化利用的技術路線和實施路徑。推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建設。
明確提到了動力電池的回收,疊加近期動力電池回收概念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有望繼續發力之中。至于光伏組件和廢棄風電葉片,對上游不利,就像鋰電回收不利于上游鋰礦價格的持續一樣。
3、電子行業:
電子行業的目標為,到2025年連續拉晶技術應用范圍95%以上,鋰電材料、光纖行業非電能源占比分別在7%、2%以下。
這是國家首次對鋰電材料、光纖行業所使用的能源占比提出要求。鋰電材料包括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銅箔等,在生產過程中均需要使用能源。
其中提到的鋰電材料和光纖行業非電能源占比在7%和2%以下,而鋰電材料在生產中也會產生碳排放。
4、未來新能源交通工具:
2030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左右,乘用車和商用車新車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分別比2020年下降25%和20%以上。
文章來源:中國能源報,六月跑者,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