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美的、小鵬都來湊熱鬧,中國企業在機器人產業中有啥野心?

時間:2022-07-19

來源:華爾街見聞

導語:工業機器人作為關系制造業發展和國家未來競爭力的細分領域,從去年開始再次進入資本市場和大眾視野。美的這次布局是否預示著工業機器人將再次迎來爆發?

  5月21日,美的集團發布了《關于全面收購KUKA Aktiengesellschaft股權并私有化進展的自愿性》公告。公告披露:德國庫卡(KUKA)股東大會于2022年5月17日已經通過了廣東美的電氣有限公司對其進行全面現金收購的申請。

  收購完成后,庫卡將成為美的集團的全資境外控股子公司,并從法蘭克福交易所退市。

  從2015年開始,美的開啟了之后長達七年的收購之路。今年以來,美的集團因為領導層對于未來的保守預估、集團裁員等問題,一直處于行業議論的中心,本次收購再一次引發行業關注。

  事實上,因為過往盈利問題,業內外對于美的的機器人和自動化戰略一直評議頗多,對于這次庫卡私有化事件也一直討論頗多。

  工業機器人作為關系制造業發展和國家未來競爭力的細分領域,從去年開始再次進入資本市場和大眾視野。美的這次布局是否預示著工業機器人將再次迎來爆發?

  我們不妨就從這次美的全面收購案,淺談一下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的行業現狀和未來預期。

  中國企業的野心

  可能有讀者對于庫卡還不熟悉。作為世界頂級工業服務商,庫卡于1898年在德國奧格斯堡成立,為自動化生產行業提供柔性生產系統、機器人、夾具、模具及備件,與ABB、發那科、安川電機并稱世界工業機器人制造“四大家族”。

  美的對于庫卡的大額收購始于2015年,而縱觀美的從2015年以來的財報,這筆收購并沒有為美的帶來實際上的賬面收益,這也是收購案一直存在爭議的要點所在。

  那么,對于美的來說,這筆長期投資劃算嗎?

  工業機器人是一個行業壁壘頗高的行業,越是高精尖,要求越高、周期越長,短期內收益不及預期也不難理解。只是對于企業來說,周期拉長容易挫傷市場信心,對于那些還未習慣長期持有的投資者來說,表達質疑無可厚非。

  不過三林以為,這次收購即便短期內看不到收益,對于美的這樣的巨頭來說不乏輸血能力,回血也是早晚的事,畢竟庫卡的實力擺在那里。

  去年一季度,庫卡開始扭虧為盈,今年一季度凈利潤也達到了1810萬歐元。特別是一季度仍屬于企業的產能淡季,預計今年接下來三個季度的產能增速會更明顯。

  美的從一個曾經面臨貼牌和抄襲質疑的品牌,到如今研發和創新能力逐漸受到認可,這一轉變跟美的轉型研發型企業的戰略規劃分不開。無論是投資機器人、還是數字化,投資并購無疑是一條比較快捷的路徑,美的集團在從傳統家電轉變為綜合性跨國企業的轉變也有了更多底氣。

  工業4.0的未來,這個轉變既必須也是必然。

  從美的官網給出的商業版圖來看,美的集團目前形成:智能家居、工業技術、樓宇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數字化創新五大主線業務。其中的機器人業務主要集中于工廠應用,包括工業機器人、物流、傳輸等解決方案,涉及醫療、娛樂、新消費等眾多領域。

  在筆者翻閱美的過往機器人業務報道時,不乏一些用戶對于機器人當前應用的“嗤之以鼻”。加之2015年美的成為庫卡股東開始,庫卡一路低迷的股價和市場表現,使得這一并購受到市場和資方不少質疑。

  然而,工業機器人應用早已今非昔比。疫情防控期間,各類機器人出現在消毒、配送、測溫、巡檢等不同場景,讓機器人的服務能力和經濟價值突破了行業認知,加速進入大眾視野。

  去年9月,中國電子學發布《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 (2021 年)》,數據顯示,2021 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達839億元,其中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約為445.7億元,占53.1%;服務機器人規模約為393.3億元,占46.9%,且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已成為全球第一,近五年年均復合增速超過12%。

  市場規模擴大的背后是產量的持續增加。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繼2020年全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突破20萬套大關后,2021年全國工業機器人產量也突破30萬套大關,達36.6萬套,同比增長 44.9%,創歷史新紀錄。

  由此來看,美的對于機器人和自動化的布局,并非能用一時的盈利與否來看,更何況美的早就想從傳統家電轉型智能制造。

  美的在此前的投資協議中曾承諾保持庫卡的獨立性,包括不會尋求庫卡退市等方面的操作,為期7年半,到期日為2024年年初。到今年,美的一反當初不干預的承諾,全面收購庫卡并私有化,這其中誠然有時機和成本考慮因素(這幾年庫卡的資本面表現并不樂觀,此時加快步伐,對比庫卡低迷的股價,美的此舉可以降低成本),卻也彰顯出美的對于機器人和自動化未來幾年發展的信心。

  布局機器人的不僅僅是美的,還有像小鵬這樣的汽車企業。

  超1億美元!小鵬拿下仿生機器人融資大單

  去年特斯拉 AI Day ,仿生機器人“擎天柱”亮相,馬斯克又帶火了一個新行業。資本也很快聞風而動。

  跟隨特斯拉的步伐,小米、小鵬分別推出了代號“鐵蛋”和“小白龍”的機器人,百度也在今年6月初發布了一款“汽車機器人”的概念新車,各家的融資動作也頻頻傳來。

  7月12日,小鵬汽車生態企業「小鵬鵬行」宣布完成A輪融資簽約,融資規模超1億美元。此輪融資領投方之一為IDG資本,小鵬汽車等股東跟投。

  天眼查顯示,小鵬鵬行成立于2016年,是目前智能機器人領域布局最廣的公司之一。其首款產品是一款四足機器人。

  縱觀全球,足式機器人多運用于學術研究或工業場景,大規模市場應用仍處于探索階段。小鵬想要打造適用于家庭消費場景中的、與人類共同“生活”的智能仿生機器人。

  小鵬汽車表示,這是近兩年中國最大的單筆仿生機器人融資。

  從融資數據來看,機器人賽道的確已成為AI行業中的又一個吸金獸。

  據GGII(高工機器人網)不完全統計,2022年一季度機器人行業融資共計60起,同比增長15.38%;融資總額超107.02億元,同比增長63.53%;其中,過億元融資21起,同比增長5%。

  車企加碼機器人業務,與其生態息息相關。

  開源證券指出,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量產后將發揮使用場景和視野高度等優勢,為特斯拉神經網絡算法提供海量場景數據支持,幫助特斯拉實現 L5 級別的 FSD 算法迭代,而場景識別是 L4-L5 自動駕駛突破的必經之路。

  小鵬汽車也提到生態協同的概念,小鵬鵬行和小鵬汽車在自動駕駛、動力系統、智能交互等領域可以相互賦能。

  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稱:“將來智能汽車的廠商都會同時是智能機器人的廠商,智能汽車跟智能機器人將來會是一致的產業,且能產生1+1>2的效應。”

  在今年 1 月特斯拉財報會上,馬斯克甚至表態,“開發‘擎天柱’是特斯拉今年最重要的工作,未來它將比特斯拉的汽車業務更重要、更值錢。”

  民生證券也認為,機器人有望成為繼手機、汽車以后的又一應用入口,商業價值不菲,到 2030 年,有望達到萬億的全球市場規模。因此科技企業爭相入局,產業加速迭代升級。預計我國仿生機器人年市場規模到 2025 年、2030 年將分別達到 754 億元、3762 億元。

  特斯拉之外,2021 年 6 月,現代汽車集團從日本軟銀集團手中收購了波士頓動力公司 80%的股份,耗資 8.8 億美元;2021 年 11 月,美的集團收購庫卡在德國法蘭克福交易所上市并對其私有化,提升在機器人領域布局的決策效率。

  的確,仿生機器人和智能汽車的邊界變得模糊且曖昧,并且在兩方相互碰撞融合后,給資本市場講述了一個性感的投資前景。

  而擁有仿生機器人也能從側面展示車企的AI技術,秀一波肌肉。這對小鵬的融資和市值提升或許有拉動作用,也正是小鵬汽車所需要的。

  在新勢力三小只中,小鵬的存在感較弱。截至7月12日,小鵬港股市值不足2000億港元,而蔚來為2600多億港元、理想則即將突破3000億元港元;截至今年一季度,小鵬的現金儲備為417億元,比去年年末下降了18.3億元,是蔚小理三家中最少的。

  對仿生機器人的投入,可以提升小鵬的存在感,以及技術方面的專業能力,但如何協同,如何產生效益,仍然需要漫長的時間,以及可能面臨未知的風險。

  工業機器人是行業之爭也是大國之爭

  美的對于機器人和自動化的重視已然被行業了解,那么,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究竟如何,未來前景又有多少?

  事實上,我國機器人市場已經從積累開始轉向廣泛應用。

  隨著機器人需求的日益旺盛,特別是疫情下人力的缺乏、用工困難、工業自動化需求的提升等,種種需求進一步擴大了社會各層面機器人的覆蓋率。根據研究機構MIR數據,今年一季度國內工業機器人出貨量為6.6萬臺,同比提升20.5%。

  工業機器人應用場景廣泛,比如隨著這兩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爆發增長,機器人清洗也乘著這一熱潮,需求激增,而這只是其中一個極為細分的應用場景。隨著《中國制造2025》規劃落地,明確將工業機器人列入大力推動突破發展十大重點領域之一,未來,機器人將在汽車、航空航天、軌道交通、半導體等重點行業有更多更廣泛的應用。

  推進焊接機器人、真空(潔凈)機器人、物流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移動操作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產品的研制及應用也將越來越常見。

  去年底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15部門發布《“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同時對制約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零部件問題、行業標準體系建立、促進行業創新和產學研結合等諸多問題進行了重要闡述。

  據IFR和中國電子學會數據,預計2021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約為839億元,約占全球比重的37.3%,2016-2023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8.3%。其中,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市場規模分別為445.7億元、302.6億元、90.7億元,占比分別為53%、36%、11%。

  目前,機器人已經成為不少A股上市公司的主業,比如埃斯頓、巨輪智能、中大力德、振邦智能、哈工智能等。早前巨輪智能更是14天收獲10板,引發市場關注。

  周佳認為,隨著制造業開始復蘇,工業自動化需求開始修復,國產替代進程正在加速。一是制造業整體復蘇,機器人需求旺盛;二是新能源汽車、鋰電、光伏等高景氣下游企業不斷擴產。

  “總體來看,今年相比前兩年投資重點有所轉移和側重。過去移動機器人、協作機器人、配送機器人等領域是熱門賽道,也是資本重點關注的領域,2022年有一個比較大的轉變,宏觀層面的變化帶來中觀和微觀層面的改變,很多機器人公司今年都壓力倍增,但也可以看到很多創新領域的興起,比如人形機器人、足式機器人等。”盧瀚宸認為。

  隨著AI、物聯網(IoT)、6G研發等信息科技的發展,機器人發展相較前些年正在步入快車道,這一點從資本市場恢復對機器人的投資熱潮也能看出。

  根據企查查公開數據統計,2020 年國內機器人賽道共發生投融資事件 207 起,已披露金額的項目達118起,其中投融資金額超過1.5億元的項目有33起,占28.0%。2021 年國內機器人投融資事件則多達291 起,同比增長40.6%。

中國機器人產業圖譜.jpg

  圖片來源:阿里云創新中心白皮書《2022年中國機器人產業圖譜及云上發展研究報告》

  從2016、2017年間的火熱,到之后略有沉寂,再到如今重新回到機構視野,很難說這不是機器人行業的一個新機會。

  7月6日,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組委會宣布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將于2022年9月1日-3日在上海舉行。每年大會,智能機器人都是重要主題,全球最先進的機器人有機會得到展示。

  我國的機器人市場或將迎來一個新的增長也未可知。

  2017年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其中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2020全球機器人報告》同樣顯示,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增長最快的機器人市場,有望迎來10年黃金增長期。

  雖然今年上半年國內工業機器人產量有所下降,但三林以為,整體來看,未來機器人的需求有望迎來持續增長。

  來源:財經早餐,華爾街見聞,證券日報,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