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兩田混動技術的強勢,讓他們似乎對油轉電有一種“不屑”的態度。但在大勢之下,他們也不得不作出妥協,那么今天小智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截至目前為止,日系三強旗下都已推出哪些純電產品。
先來說說豐田
作為曾經最不看好“純電汽車”的日系品牌,豐田掌門人「章男」曾不止一次公開唱衰純電車的發展前景,他認為“純電”并不代表真正意義上的清潔能源,畢竟,在發電及電池回收階段產生的污染及碳排放,也并不少,相較之下,氫能源則“環保”得多。
正是這種認知,讓豐田多年來執著于氫能源的開發,加之旗下車型無論是在傳統燃油車領域,還是混動系列,都有著非常強勢的銷量,自然給了豐田足夠的“勇氣”。
但在汽車純電化的大趨勢下,豐田還是選擇了隨大流。去年,他們正式宣布開啟純電化轉型,要在未來10年內投資350億美元左右,開發30款純電車型。
不過,就目前來看,豐田能拿得出手的純電產品,屈指可數。如果非要選一款相對成熟的產品,那肯定就是bZ4X了。
bZ4X是一款基于純電平臺打造的全新車型,外觀看上去相較于豐田的燃油車更有“科技感”,長軸距,短車身也符合純電車型的特征。
內飾方面也終于摒棄了豐田“老氣”的設計思路,用上了比較“時尚年輕化”的造型,但要是與眾多新勢力純電車型相比,還是稍顯落后。而續航方面,該車400km-600km的理論行駛公里數,表現中規中矩。
說完了豐田,咱們再看看本田。
同樣是去年年底,本田通過一場盛大的「中國電動化戰略」發布會,推出了全新純電品牌“e:N”及幾款新概念車。而最先與我們見面的,就是在今年3月才開啟預售的e:NS1。
不知是,有意借鑒,或只是巧合,e:NS1這款純電SUV的外觀與X-NV和XR-V,頗有幾分相似。配置方面也表現平平,諸如L2級駕駛輔助、駕駛員感知系統、智能駕駛攝像頭、第三代Honda CONNECT系統等,對比起市面上的同價位純電車,并不算突出。
而在續航方面,該車型在CLTC工況下的里程,僅分別為420km和510km,甚至連豐田bZ4X的水平都不如。
總體來看,e:NS1這款車的亮點確實不多,至少與之前官方高調宣傳的賣點,多少有些不符,甚至不客氣地說,它更像一個為了搶占市場而推出的“趕工產品”。希望本田后續的純電車型,能夠有所改進。
最后再來說說日產。
事實上,日產在電動車方面的造詣,是要優于兩田的,早在2010年,日產就率先推出了名為「聆風Leaf」的兩廂純電車,雖然在中國銷量慘淡,但在全球范圍內,還是有著不錯的表現,截至去年,該款車型,已累計銷售50萬臺左右。
不過,隨著市面上可選的優質電動車越來越多,老舊平臺打造的「聆風Leaf」自然面臨著被淘汰的命運。因此,日產基于CMF-e純電動平臺打造了一款全新的純電SUV,并被命名為Ariya。
尺寸方面,該車略大于大眾ID.4,在外觀及內飾的設計上,顯得精致美觀,頗有法系車的味道。從已知信息來看,國產 Ariya會提供單雙電機兩個版本,而前驅版續航大概在500km,這樣看來,續航也保持了和兩田差不多的普通水平。
除了Ariya,還有消息稱,日產將基于CMF B-EV平臺,打造一款尺寸更小的兩廂純電小車與瑪馳Micra的定位類似,并由雷諾在法國代工生產,只在歐洲銷售。
以上就是目前“日系三大品牌”,已推出的純電車型情況,從產品力來說,基本上都屬于半斤八兩,談不上出眾,也不算太差。
不過客觀來講,日本并非造不好電動車,也并非因為缺乏“環保理念”而不重視電車。
早在1947年,日產便發布過一款名為Tama的純電汽車,并使用了可更換的鉛酸電池,而隨后幾十年里,本田豐田也都有指染該領域。但由于長期以來“汽油、柴油”都是汽車的主要能源供給,因此從市場需求及經濟效益的角度來說,造燃油車自然更合適。
而日本是一個面積小,人口多,資源少的島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全球性石油危機爆發,讓他們開始重視起了汽車經濟燃油性,客觀上也為減少排放,保護環境做出了貢獻。在傳統燃油車時代,日系車就以“省油”著稱,特別是混動系統的出現,更是為燃油車市場帶來了革命性的轉變。
按照日系車企的思路,汽車從燃油過渡到純電,或許還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這期間日系主導的混動車型,必然會大有作為,甚至豐田想要利用自身,在混動領域的優勢,提前布局氫能源,引導市場。
可讓他們始料未及的是,在資本及各國政府支持下,以純電為主的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竟然如此之快,因此日系廠商也不得不重新調整計劃。
而從目前,他們三家的產品進度來看,其思路基本與大眾類似。那就是,放棄太過激進設計,以求穩為主,基于傳統車,來造電車。
這樣的做法雖少了新鮮感,但也使用戶更容易接受,畢竟開了多年的燃油車,使用習慣短時間難以改變,若是換一輛“像燃油車的電動車”,自然也會更從容。加之,日系傳統廠商長久以來積累的品牌影響力,很難說他們的純電車,會不會后來居上。
雖說,近幾年國產新能源汽車,確實取得了長足進步,也在銷量及市場占有率上取得了領先,但要知道日本擁有世界一流的電池、芯片制造商,其強大的汽車工業基礎,更是目前中國汽車行業所難以超越的。因此,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切莫輕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