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中,吳佩問道,華為在手機行業的成功,是否可以平移到汽車行業?余承東毫不猶豫的說可以。他認為華為在手機行業成功的三大基石:體驗、質量和品牌也同樣能夠華為賦能車企的重要助力,而客戶體驗則是華為賦能車企的關注焦點,“我們用消費者的視角定義汽車”、“我們寧可舍棄利潤也要保證客戶體驗”,這樣的話說出來,是底氣,也是承諾。同時,余承東還表示,華為進入汽車行業,目標就是做到第一,因為沒人會記住第二。這句話即是愿景也是信念,他也相信華為一定可以做得到。
對此,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華為造車的消息已經是心照不宣的事情,幾萬人的成本投入,表面上現在只有合作伙伴工廠,而實際上東莞已經有了自己的整車工廠,其他工廠也在醞釀之中,華為雖然還沒下場造車一事,但研發投入已經很高了,2021年的研發投入已經和蔚來差不多了,比理想和小鵬還要多。重要的一點是,新能源缺“芯”的問題,或許能被華為迎刃而解,此前華為在高科技研發例如鴻蒙系統,已經可以實現AIOT和對智能小車的控制,未來延伸到新能源智能汽車領域進行再創新,也存在一定基礎。
10億美元的投資,5000人的研發規模,華為2021年在汽車產業的研發投入雖然不是第一名但相比眾多中國自主品牌,華為名列前茅。分析人士稱,10億美元,只算了汽車解決方案bu的投入, 其實現在終端bu里面原本從事手機業務的人,現在大半也在搞汽車 ,所以研發投入應該遠超10億美元,原來的華為終端軟件部門,軟件研發工程師大概15000人。
4月21日消息,天眼查App顯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申請注冊的“鴻車”商標注冊成功,國際分類涉及科學儀器、網站服務,申請日期為2021年9月。
在余承東看來,當下汽車的智能化、網聯化變革,正好遇到華為ICT技術優勢。汽車智能化時代,智能層面成為汽車的核心競爭力,而這正好是ICT企業的優勢所在。汽車三大件已日趨標標準化 智能化、差異化才是競爭核心傳統汽車時代,大家買車看的就是發動機、變速箱、底盤三大件,這種長期形成的觀念“根深蒂固”。但隨著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升級,買車只看三大件顯然已經落后了。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趨勢以及高油價,讓插混、增程以及純電動等多種新能源車興起并逐漸成為主流。汽車機械結構的轉變和升級,讓三大件的概念正在被逐漸淡化。當一輛新能源車擺你面前的時候,你很難再用十年前燃油車的標準來衡量它。在訪談中余承東表示,目前整個汽車行業正處于變革時代,傳統的汽車三大件如今變得越來越標準化,已不再是核心要素。目前電池、電機、電控、電源管理等智能化層面才是汽車的核心競爭點和差異化的核心。
2016年,小康股份集團董事長的兒子張正萍,在美國硅谷創立了一家名叫SF MOTORS的造車新勢力,小康股份順勢啟動了25億元的純電動乘用車建設項目。早在2018年,SF MOTORS就發布了SF5車型,隨后又轉戰國內市場,正式更名賽力斯。客觀而言,賽力斯在各個層面都不具備任何技術優勢,2年前孵化于硅谷的SF MOTORS,也并未沉淀任何先進理念。車輛做工粗糙、設計過時等,是彼時SF5最大的標簽之一,因此在上市銷售的一年里,賽力斯SF5累計銷量不足800輛,公司股價也僅有8元左右。就是這樣一家造車新勢力,可以說此前一直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在實現與華為的合作之后,才被花粉們直接推上人生巔峰——兩天訂單量破3000輛、一周破6000。所有人都明白,是華為的品牌號召力讓這款車在沒有用戶口碑,也沒有深度體驗的情況下,直接原地起飛。然而,不得不承認,隊友的不給力直接導致了華為汽車第一炮卻沒有打響,而這一影響可能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