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國產電動汽車為何難出新“華為”?

時間:2022-03-22

來源:維科新能源汽車網

導語:前幾日,國產電動汽車廠商們紛紛上交了2月份的“成績單”。

  蔚來汽車交付新車6131輛,同比增長9.9%;理想汽車交付8414輛理想ONE,同比增長265.8%;小鵬汽車銷量達到6225輛,同比增長180%。

  理想汽車位居銷量榜首位,造車新勢力的排位再次生變,但更讓人詫異的是蔚來和小鵬雙雙被第二梯隊玩家哪吒反超。其實,1月份蔚來已經被哪吒反超,掉出前三,后者以11009輛占據當月銷量第三位。

  幾家歡喜幾家愁,但這其中不包括比亞迪。據公開信息,比亞迪乘用車2月銷量90268輛,同比增長336.2%,其中新能源銷售87473輛,同比增長764.1%。比亞迪一舉超越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僅次于穩坐第一已久的一汽大眾,連特斯拉也“甘拜下風”。

  銷量榜的變化再次透露出一點,新能源汽車行業仍處于動蕩的洗牌期,而這和當年白熱化的智能手機之戰極其相似:特斯拉獨樹一幟,國產品牌激烈交鋒,貼身肉搏,看不清誰是最后的贏家。

  參考國內智能手機行業,華為憑借技術實力后來居上,在新能源電動車領域,是否會出現下一個“華為”呢?

  價格戰、價格戰,還是價格戰

  國產智能手機的發展進程離不開價格戰,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興起有些不同,蔚來等新造車勢力反其道行之,是從中高端切入戰場。

  這個思路其實是正確的。前幾年,大眾對新能源汽車這一新生事物的認知相對模糊,接受度也較低,而對新能源汽車感興趣且能夠為之買單的往往是消費能力較強、價格敏感度較低的群體。另一方面,如果新能源汽車直接靠低端車與燃油車搶生意,那在價格戰上無異于自討苦吃。

  由此,傳統車企和新造車勢力逐鹿20-30萬元區間的中高端市場,一直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主旋律。去年1-5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6.7萬輛和95萬輛,均同比增長2.2倍,其中新能源汽車中高端車型銷量的增長尤為明顯。

  然而現在,哪吒反超蔚來,釋放出低端車型的消費潛力,這是否會改變電動汽車競爭的主戰場,引發更大規模的價格戰呢?從去年全年的數據可看,“蔚小理”去年銷量同比分別增長了109.1%、263%和177.4%,相比之下,哪吒和零跑卻實現了362%和320.04%的同比增長,遠高于“蔚小理”。

  低端車型對應的是下沉市場,實際上新能源車企也正在往下沉市場跑。小鵬汽車一面發布了入門級車型 P5,一面率先聯合中升集團鋪設下沉銷售渠道,蔚來也大方承認,正在打造中低端子品牌。

  目前中高端市場固然仍是新能源汽車主打車型的核心競爭陣地,可是隨著新能源汽車對低線城市的滲透,低端市場的戰略地位無疑會提升,成為攪亂市場格局的新變量。

  聯想當年,OPPO、Vivo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悄然在低線城市布局銷售網點和線下門店,由此迎來了2016年的銷量大爆發,也是從這一年起,OPPO和Vivo幾乎未掉出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前三的位置。

  低線城市的換機潮和信息不對稱成就了當年的藍綠兄弟,新能源電動汽車也正在迎來“換車潮”。2019年12月,58同鎮發布了《下沉市場汽車消費趨勢報告》,報告顯示,下沉市場的已購車用戶車輛使用時間平均為4年以下,預計換車周期集中在6年以上,預計2年內,下沉市場的汽車置換需求將集中爆發。

  汽車換置的方向是否會導向電動汽車,可能性很大,尤其是現在油價飆升,車主紛紛感慨“開不起車”,這將很大程度上助推消費者由燃油車轉向電動汽車。

  手機樣板不是前車之鑒

  價格幫助品牌突圍,但技術才能制勝,在電動汽車領域或許同樣如此。

  一方面,新能源汽車不能長時間犧牲利潤來維持低價,尤其是在上游原材料價格加速上漲、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等因素的影響下,長期的價格戰必將帶來嚴重的虧損危機。以哪吒汽車為例,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哪吒汽車分別實現營收12.97億元、16.32億元,凈虧損分別為13.21億元、6.93億元。

  另一方面,下沉市場追求性價比,并不一定等于付費能力差,而是消費者對汽車的實用性價值高度敏感。也就是說,品牌沒有點硬核技術很可能也打動不了下沉市場的消費者。

  蔚來等國產電動汽車新品牌對于技術自主研發尤為重視。蔚來汽車2020年財報顯示,公司年度研發投入24.87億元,占全年營業收入的15%;理想汽車、小鵬汽車2020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0.99億元和17.25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1.62%和29.52%。

  但是,高占比的投入似乎還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新能源汽車的相關專利大多仍舊掌握在傳統車企手上。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