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產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我國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工業機器人被譽為“工業之魂”,更可以看作為制造業的命脈。在智能化、自動化不斷加快推進,制造業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信息時代,更凸顯出其重要性。
目前,推進工業機器人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實現工業機器人的產業化和規模化是提升我國制造業水平的關鍵。因此,當前加快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顯就得至關重要。
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已連續8年成為全球機器人最大市場,使用量和銷售量均位列世界第一。2020年中國機器人銷售量,將會由負轉正,銷量預計再次突破15萬臺。2019年銷量約為14.4萬臺。
然而,雖然我國是工業機器人生產和消費第一的大國,但是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十分薄弱,高度依賴進口。目前全球四大工業機器人行業巨頭,日本發那科、安川電機、瑞士ABB、德國庫卡這4大家族,在全球該領域的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了50%.
而在中國市場,外資企業的工業機器人比例已經超過了70%。更值得引起高度關注的是,在高端工業機器人領域中,這4大行業巨頭壟斷了我國超90%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由于中國現代工業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雖然改革開放40多年來,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逐步縮小了落后差距。但是,與發達國家的行業巨頭相比,國內工業機器人行業仍顯露出諸多劣勢。
我國機器人行業也曾經一度要試圖展開進一步的發展,與外企進行競爭。但是,擺在面前的有關核心零部件以及技術方面的短板,是完全不可能忽視的。這些零部件大部分國內都不能生產又沒有替代品,只能持續依賴于進口。
因為需求量巨大,我國每年為此項進口所占份額很大,2018-2020年,我國此項進口金額約為30億美元。另據數據顯示,2018-2020年10月,我國共進口量29.5億美元的工業機器人,數量22.03萬臺,單價1.34萬美元/臺。主要進口來源地為日本、德國、法國、韓國等地。
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發展現狀是,我們在大量進出口工業機器人的過程中,并沒有掌握工業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國內機器人企業大多以組裝和加工為主,而且盈利能力有限,大多利潤被上游企業賺走,僅僅落得個工業機器人生產和消費全球第一的空頭銜,沒有任何意義,實際上成淪為了工業機器人行業巨頭們設立在中國的生產基地和代工廠。
我們必須認識到,工業機器人被壟斷的后果,對于中國來說是致命的。
從2020年以來,圍繞國際間的激烈爭斗、風云變幻,國人對于中國科技關注的焦點一直聚焦在芯片領域,然而大家沒有意識到,實際上,在被我們所忽視的工業機器人領域,我國未來將面臨的困難可能會比芯片更為嚴重。
目前我國的高端機器人、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都被外資所壟斷,發達國家的行業巨頭為了降低人工和制造業成本將工業機器人的制造工廠設在了中國,這不僅使得行業巨頭更方便地占領中國市場,更是打擊了國內企業發展工業機器人的積極性。
考察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我們會發現,無論是機器人本身,還是制造工業機器人的零部件,中國企業的產能占比甚至連30%都不到。如果我國再次遭遇類似于芯片一樣的“禁令”,就會重新陷入中國被卡脖子后出現繼”芯片危機“之后的“工業機器人危機“。
如果我國要做2035年建立起一套智能化生產的產業鏈,那么工業機器人一定是繞不開的一個關鍵環節。
面對當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現狀,中國企業必須要敢于面對,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去化解矛盾,補齊短板。盡快縮小在這一領域與行業巨頭的差距。筆者認為,具體可采取以下應對措施:
一、發揮制度優勢,憑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舉國體制,集中各方力量,用科技創新去突破技術難關
事實證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只有依靠自主創新、努力拼搏、刻苦鉆研,才能最終將其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國工業機器人的領軍企業埃斯頓在自主研發方面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已經躋身全球機器人市場排名前十,也成為唯一一家進入此項排名的中國企業。
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有關人員表示,埃斯頓有望在2025年位列全球機器人產量第一。埃斯頓通過不斷融資、收購與擴張,逐漸已經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鏈。2016-017年埃斯頓完成了對7家海外公司的收購,由此埃斯頓已經逐漸掌握了工業機器人制造的核心技術,手中的專利也在不斷增長。
現在埃斯頓已經形成了自動化部件及運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統,這兩項技術的掌握為埃斯頓帶來了穩定的營收。埃斯頓正在迅速崛起為我國唯一具備全產業鏈優勢的機器人巨頭,顯示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正在努力沖破壟斷。
通過完備的產業布局、強大的資金支持以及核心技術的掌握,如今的埃斯頓已經擁有了80%的核心零部件自主化,這就使得埃斯頓能夠在被外資壟斷的中國市場突破重圍,創出屬于中國企業的一片天地,逐步奪回被外資占領的國內市場。
二、收購也是獲取技術,實現快速發展的一條捷徑
在工業機器人領域里,如何逆襲?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向日本學習,嘗試通過收購,贏得快速發展的契機。日本機器人巨頭安川電機,從2012-2018年,先后并購了9家海外機器人企業以實現全球擴張戰略,通過并購安川一步步的打造自己的全球產業鏈,進一步鞏固了自身的市場地位。
2016年6月28日,中國家電企業美的成功收購了德國的庫卡公司,雖然收購了世界四大巨頭之一,但目前德國庫卡并非掌握該行業最尖端技術的企業,行業影響力也不如其他巨頭。所以中國僅靠收購一家企業是難以迅速彌補在此領域巨大差距的。
我國企業埃斯頓之所以能夠快速形成全產業鏈布局,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融資收購。埃斯頓一開始瞄準的便是發那科走過的路線,即全產業鏈布局的生產模式,這一模式使得發那科能夠維持高毛利,在利潤微薄的機器人行業中堅持下來。
采取并購方式,僅在2016至2017年一年時間里,埃斯頓便將7家國內外企業收入囊中。通過一系列的并購,埃斯頓快速打通了全產業鏈,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同時,埃斯頓的零部件還實現了高度自主化,其將近80%的核心零部件已經做到了自主化。
在機器人零部件細分市場中,埃斯頓表現出色,如其已占據了超過90%的光伏排版市場份額。堅持自主研發和一系列成功的并購,使得埃斯頓能夠在激勵競爭的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眾多中國企業中的佼佼者。
結語
總之,雖然目前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中國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但是,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國企業已經意識到了該領域對于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正在奮起直追,突出重圍。未來5年將會是工業機器人真正的黃金時段,希望我國企業能夠抓住機遇,成功實現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