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中,李克強總理作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表示,將會對增值稅進行改革,下調制造業等行業稅率,由現行的16%將至13%,有分析師指出本次增值稅改革將會減稅6500億元。此消息一出,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出乎意料,他表示此前討論的是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率是1%還是2%。苗部長認為這次降低的3%的稅率可能會對中國制造也的發展帶來一個非常良好的預期,也為制造業企業度過眼前的困難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本次降稅對于制造業企業無疑是2019年新一年的福音。受益于本次降稅政策的行業有:機械設備、汽車、化工、家用電器等。這些作為國內工業4.0、智能制造發展的重點行業,期中很多企業目前處于轉型升級期,在改造升級過程中需要在軟硬件上加大投入,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這些投入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增加了企業的運營壓力。
根據此前德勤2013年的調研顯示,90%的中小企業智能制造實現程度低,年收入小于5億元的企業有升級過程中只有50%的資金來自于自由資金,而剩余的50%的資金全部來自于融資、政府補貼以及銀行貸款。而年收入大于50億的企業,有67%的資金屬于自有資金,可見升級過程中中小企業在所面臨的資金問題。
另外,除了在轉型過程中遇到的技術研發和設備的資金問題,眾多企業目前還遇到了用人成本的增加以及用人難的問題,因此很多企業工廠和代工廠都遷至用人成本較低的地區。例如,鴻海集團將iPhone代工廠遷到印度,從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上來看,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據資料顯示,2017年印度普通工人的每月工資還不到1000元。
同時,在智能制造升級的過程中,會有許多崗位會由工業機器人等一些自動化設備代替人來做。這其中許多設備還需要工人進行操作,對員工進行培訓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在本次降稅之后,企業的資金壓力不僅會小很多,在企業順利進行轉型升級后,利用智能制造能夠幫助長期幫助企業節約成本,同時對于下游企業的采購成本也是一大利好。通過本次降稅,國內的智能制造企業的發展環境或許會有所好轉,也是制造業崛起的一個良好的征兆。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 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