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機器人全球競技格局 中國需要深度布局】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的機器人,已經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主要經濟體都將發展機器人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雖為全球最大機器人消費市場,但作為產業后起之秀,怎樣在競爭中進退攻防卻是戰略性難題。
“焊裝車間的機器人多一些,總裝車間只有擋風玻璃涂膠用的是機器手臂,這兩年總裝車間確實是增加了一些機器手臂緊固螺絲釘。”一汽大眾總裝車間檢測線上的齊師傅(化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還沒有感受到機器人可能會替代自己的工作。
齊師傅并不能理解,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成套裝備,已成為自動化裝備的主流及未來的發展方向。2012年以來,工業機器人市場正以年均15.2%的增長速度撲面而來,這對于他究竟有什么影響。
“從經濟層面上來說,新一代的機器人將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人工的替代速度,更多的生產領域會應用機器人來進行產品裝配。從規模上來說,此次技術革命的影響并不落后于20世紀的農業技術革命,而將這次技術革命的影響與20世紀在制造領域發生的電氣革命相提并論也不為過。”這不僅是《人工對機器》的兩位作者的認識,也是在本世紀初在全世界范圍內達成的重要共識。
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的機器人,已經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主要經濟體都將發展機器人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雖為全球最大機器人消費市場,但作為產業后起之秀,怎樣在競爭中進退攻防卻是戰略性難題。
美國提前進入機器人2.0時代
“盡管工業機器人誕生在美國,但在這個領域占據全球領先地位的是日本和歐洲。”2009年由美國推出的1.0版美國機器人路線圖中如是說。
1962年美國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比“機器人王國”日本起步至少要早五六年,但很快就被日本趕超。
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開始反省以往輕工業、重金融的做法,努力推進“再工業化”。美國認識到制造業不僅是經濟問題,而是關系到國家安全,所以提出制造業回歸美國。據說,在加州的公路牌上樹立著“把制造業帶回美國”的大標語,但美國深知,自己的生產成本無法與發展中國家相比,因此發展機器人成為其中重要的一步。
“我們所看到的是,中國也將使用機器人技術,在這事情發生之前,我們才有機會將制造業帶回美國。”2013年美國發布的《從互聯網到機器人——美國機器人路線圖(2013)》白皮書中記述。
其實,在1.0版美國機器人路線圖推出后,2011年美國就啟動“國家機器人計劃”,為落實該倡議,2012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航空航天局和農業部聯合設立了國家機器人技術研究計劃,并共同投入5000萬美元征集機器人研究項目。
2013年美國對2009年的路線圖進行修訂,發布《機器人技術路線圖:從互聯網到機器人》,該路線圖強調了機器人技術在美國制造業和衛生保健領域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描繪了機器人技術在創造新市場、新就業崗位和改善人們生活方面的潛力。
該路線圖雖然強調美國聯邦政府在國防以外的機器人投入相比其他國家的規模依然較小,但美國機器人落后于日本與歐洲的表述已被刪除。
而美國的快速突圍在于采取了“揚長避短、重點突破”的策略,美國并沒有在基礎工藝技術上與日本正面沖突,而是著力搶占智能機器人發展制高點“機器大腦”。
目前,美國在視覺、觸覺等方面的智能化技術已非常先進,高智能、高難度的軍用機器人、太空機器人等發展迅速,并應用到了軍事、太空探測等方面。
自2013年開始,谷歌收購了9家機器人和機械臂領域研究公司,這些公司覆蓋領域小到研發3D視覺系統,大到人形機器人。雖然彭博社撰文稱,谷歌把機器人項目搞得一團糟。但據了解,谷歌目前正在打造一款通用的7軸機器人,機器人的感覺系統主要用來收集機器人工作過程中的數據,如果多個機器人都在從事相同的工作,那么通過數據共享,可以讓更多的機器人學會一項技能。
機器人學習和協同是一大難題,突破這一關,也就進入了機器人2.0時代,才可以稱為“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中,機器人的數量正在爆發,但絕大多數還停留在簡單的重復勞動中。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認為,全球正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變革之中,對于機器人而言也迎來了大轉折。此前,機器人1.0時代實現了編程、工作、可靠性、工作效率的問題。在他看來,這樣的機器人還只是一種高端的機器設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真正的機器人需要具備人的智能”。
協作型工業機器人將成為未來工廠的主流勞動力,谷歌看中了這里的巨大市場空間,在這方面加大力度發展技術,谷歌實驗室是機器人學習的場所,機器人將在這里學會大量的生產技能。
美國的機器人技術已經取道提前進入了2.0時代。但目前在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的名單中仍舊沒有美國的品牌,主要是在產業化發展上美國并不是強項。
日本重兵推進機器人產業
“眼見未必為實”這句話,用來形容機器人王國——日本,最為貼切。
自2011年松下將旗下三洋電機大型家電業務出售給海爾集團,隨后臺灣鴻海集團郭臺銘收購夏普66%股份,美的收購獲得東芝白色家電業務控股權,索尼一直處于“被破產”的輿論漩渦中。
日本制造完了、日本家電品牌衰弱已成趨勢、日本經濟深陷泥淖……的各色判定不絕于耳。然而,話音未落幾家“被衰落的日企”爆出了新消息。2017年,日本三洋和日立公司聯合宣布了將利用支持室內運動的機器人和圖像分析系統,展示未來老年人生活配套服務的演示實驗,旨在今后將老年人的長期護理設施和住房的生活配套服務商業化起來。
同年,日本東芝公司最新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地平aiko”作為接待問詢小姐,身穿簡式和服現身東京日本橋三越百貨店,迎接往來顧客,耐心地為顧客做向導。據了解,東芝機器還提供市場上最大的scara機器人之一,最新的產品是THE400。
同年,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舉辦了機器人世界杯。作為白金贊助商,索尼攜公司史上機器人全數亮相,從AIBO、QRIO、Xperia智能產品到KOOV教育機器人套件,索尼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可一覽無余。另據最新消息稱,索尼準備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攜手進軍家用機器人領域,初期瞄準了餐飲外賣行業。
日本家電企業的集體轉型機器人并不奇怪。三浦展的《第四消費時代》一書中描述,2005年日本進入了第四消費時代,人口減少,國民價值觀從私有主義向共享轉變。從數據統計上看,也正是從那時起,日本的3C消費開始走下坡路。
2004年日本出臺的《新產業創造戰略》把機器人技術列為支撐日本經濟未來發展的七大戰略領域之一。僅2004-2005財年,政府推出了下一代機器人應用計劃,斥資約3000萬美元支持下一代實用型機器人的開發。日本政府積極鼓勵私人企業進行自動化生產改造,對購買和使用機器人的企業給予補貼、獎勵等特別優惠,政府干預助力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快速健康成長。
隨著日本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2013年,日本在神奈川縣、茨城縣建立了機器人特區,投資10億日元推動看護機器人、救災機器人的應用。
2014年日本發布《機器人白皮書》對之前機器人發展進行了重新思考,并提出了新的發展思路,在日本看來,扶植機器人產業刻不容緩。同年日本發布的《新經濟增長戰略》,安倍政府在經濟增長戰略中明確提出“機器人帶來產業革命”的指導方針,為推動其積極實施,日本政府還成立了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實現機器人革命會”,其目標是到2020年使制造業領域的機器人市場規模翻番、非制造業領域擴大至20倍。
2015年日本國家機器人革命推進小組發布了《機器人新戰略》,擬通過實施五年行動計劃和六大重要舉措達成三大戰略目標,使日本實現機器人革命,以應對日益突出的老齡化、勞動人口減少、自然災害頻發等問題,提升日本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獲取大數據時代的全球化競爭優勢。
一直以來,世界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中,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電機占據兩位,日本也一直保持著“機器人王國”的桂冠,工業機器人不僅解決了日本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更為日本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成為日本科技進步的巨大驅動力。
但日本的國土面積制約了機器人生產商的擴產能力,同時“中國的增長”也讓日本的機器人廠商看到了機會,上世紀90年代中國布局,落腳點選在了上海。
近年來中國機器人需求成倍數增長讓日本企業嘗到了甜頭兒,不斷選址建廠擴產能。安川電機已經與常州武進國家高新區二期項目簽約,啟動建設第三工廠。
歐盟用“機器人之火”燎原
世界機器人供應商主要分為日系和歐系。歐系以瑞典abb和德國庫卡為代表,他們所在國家工業發達、汽車業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兩個特征,成就了他們的霸主地位。
工業行業一直是機器人自動化的基石,市場份額大概是30%,其中汽車工業是機器人發展的起點,最初這一行業使用的機器人占據全部機器人的80%至90%。目前汽車制造是工業機器人擁有密度最大的產業,2016年,全球汽車制造行業工業機器人擁有密度約103臺/千人。
德國工業世界第一,又是汽車業源頭自然不必多說,瑞典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在出口產品中,工業產品占整個出口產品的82%,汽車業又是瑞典最大的出口部門,是瑞典最重要產業。
真正將機器人應用大規模推向市場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德國開始推行“改善勞動條件計劃”這一行政手段,強制規定部分有毒、有害工作崗位必須機器代替人。1985年,德國政府提出了要向高級的、帶感覺的智能機器人領域進軍,其后,機器人進入到德國各個產業。德國是歐洲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在人機交互、機器視覺、機器互聯等領域處于領先水平。
因為傳統工業機器人在維持歐洲制造業的競爭力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歐盟意識到整個歐洲的工業要想保持全球競爭力,就必須全面引入自動化系統,廣泛使用高級機器人。
歐洲機器人協會秘書長尤維·赫斯認為:“歐洲的工業雖然擁有3400萬工人大軍,但面臨的全球競爭日益激烈,其他地方有更便宜的勞動力,可以生產更廉價的產品。只有機器人可以使我們的工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尤維·赫斯認為,機器人不僅可以提高工業競爭力,而且可以促進農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正是基于以上的共識,歐盟提出了2002—2022年歐盟機器人研究與應用路線圖,作為歐盟機器人發展的戰略指導。同時還啟動了全球最大民用機器人研發計劃—“SPARC”計劃,根據該計劃,到2020年歐委會將投資7億歐元,euRobotics將投資21億歐元推動機器人研發,研發內容包括機器人在制造業、農業、健康、交通、安全和家庭等各領域的應用。歐委會預計,該計劃將在歐洲創造24萬就業崗位,使歐洲機器人行業年產值增長至600億歐元,占全球市場份額提高至42%。
歐委會副主席克洛斯表示,機器人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生產安全,發展機器人行業可拉動就業,歐盟是機器人的消費者,也應該成為制造者。
作為落實歐盟發展戰略主要的操作工具——“第七框架計劃”(FP7)在2013年底結束,在此期間投入6億美元來用于機器人技術的研發;2013年新的研究與創新框架計劃——“地平線2020”啟動,為期7年,在此期間投入9億美元來用于機器人的制造。
歐盟的機器人發展藍圖中,資金支持部分全部投入到人才培養和早期研發團隊的支持上,鼓勵著眼于未來,探索為其根本特點,目的是把歐洲科研的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中國國產工業機器人需戰略布局
無論是上個世紀中國“世界工廠”地位,還是1994年出臺《汽車工業產業政策》,注定了中國是機器人廠商的必爭之地,世界工業機器人的“四大家族”中三家幾乎都是在1994年前后設立中國公司。
也是從那時開始,中國國家層面開始布局工業機器人技術研發,“863”計劃的“自動化技術”領域,雙環傳動(002472,股吧)、南通振康、秦川機床(000837,股吧)公司等先后均承擔了“863”計劃項目,推動機器人核心部件減速器國產化進程。
但對于那個用錘子可以敲出一輛汽車、勞動力成本及其廉價的年代,外國人送的機器手臂只能是當作國禮陳列在一汽的櫥窗里。
隨著中國用工成本不斷攀升,企業“機器換人”需求強烈,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中國已連續5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應用市場。“全球每10個工業機器人中,就有3個在中國使用。”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工業機器人供應商主席安德烈亞斯·保爾這樣描述。但目前中國每萬名制造業工人擁有68臺機器人,僅是德國和日本的1/5,潛在需求空間極大。
面對巨大的市場空間,從國家層面到地方政府“望子成龍”。2010年至今,國家層面產業政策密集出臺,各地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政策,僅2018年上半年就有八個省新增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新政。
目前,我國已建成的機器人產業園區超過了40個,機器人企業數量超過800家,2017年我國機器人應用已經覆蓋國民經濟39個行業大類,110個行業中類,幾乎涵蓋了所有制造行業。應用領域的多元化,打開了中國機器人市場,將促進行業的持續增長。長城證券認為,未來中國制造將向價值鏈的更高端延伸,機器人行業有望成為引導國內制造業整體升級的排頭兵。
但截至目前,國內企業實際上并沒有分享到市場的紅利,國產機器人市場份額僅占30%,且主要處于行業低端,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最新發布數據顯示,2017年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市場份額不到27%。
國產工業機器人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大部分依賴進口;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存在小而散,不足以形成規模效應;低端機器人產能過剩等矛盾日益突出。
“中國和美國相似,在軍工和航天等特殊領域的機器人技術和設備并不落后,就是產業化能力差,軍品無論是標準還是流程跟民品都不相同,如果軍轉民首先一個問題就是降成本,操作難度非常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機器人公司董事長告訴本報記者。
也有人建議,中國機器人產業可以重點突破。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國外品牌機器人也都各有優勢,庫卡的強項是系統整合和系統設計,其關鍵的子系統也是采購其他廠商的,數控系統主要依靠西門子,減速機主要依靠日本的納博特斯克和哈默納科。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民良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應放開準入,管住標準。盡快出臺機器人的技術標準、質量標準、安全標準;支持關鍵部件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化轉化;支持在同等條件下優先使用國產產品;在有條件的區域建立產業集中區,構筑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完善區域性產業配套。”
面對美國主攻機器人大腦、日本和歐盟以“無形之手”引導加大研發力度,向機器人2.0時代沖刺,作為“新兵”,中國要在這個市場中取得份額,迫切需要從戰略上深度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