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上市車企陸續發布了2017年年度報告。鑒于市場的整體環境不佳,大半車企凈利潤出現同比不同程度下滑,但也出現了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吉利汽車以及一汽轎車逆勢上揚,凈利潤同比都有所提升的企業。在凈利潤同比下滑車企中,又以江淮汽車、海馬汽車以及一汽夏利下滑最為嚴重。
分析不同企業的業績變化原因,產銷結構優化、核心技術提升、新能源汽車與智能駕駛創新布局等是取得不俗業績車企的共同表現,同時這方面的不足也是業績下滑車企的共同不足之處,品牌力、產品力、營銷力的不足嚴重制約了部分車企的發展,也正面臨被邊緣化的局面。
那么,2017年各家上市車企業績表現到底如何?哪家歡喜哪家愁?哪家又在這一年蓄勢待發籌劃2018年的突破?這些盈利、虧損的企業中,又有哪些值得被外界所關注的地方?
上汽集團:營收大漲14.97%凈利率下滑0.4%
3月30日,上汽集團正式發布了其企業年報,相比于2016年7462.36億元的營業收入,2017年上汽集團看似進入到業績高速增長的快車道。2017年,上汽集團營業收入為8706億元,同比增長14.9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44億元,同比增長7.51%?;久抗墒找?.96元。公司最新分配方案為每10股派發股息人民幣18.30元,股息率5.56%。
值得注意的是,上汽集團2017年利潤率為5.49%,同比下滑0.4%。有權威專家認為,從利潤率指標來看,上汽集團看似并沒有摘掉“大而不強”的帽子,市場銷量和利潤是衡量車企經營業績的兩大關鍵指標。該人士認為,但從另外的角度看,上汽集團盤子大,利潤完全的正向增長也是需要不同財務周期才能顯現出來。
據相關資料,上汽集團過去時間內自主的虧損一直比較大,但從互聯網汽車開始,上汽自主的經營業績已經是上汽集團成立有史以來最好水平。從今年來看自主品牌同比減少虧損15億元左右,已經成為上汽集團貢獻最大利潤增量。隨著榮威、MG等上汽自主乘用車的銷量攀升,上汽前期單車投入成本會被逐漸攤薄,凈利率有可能會逐步上升。
廣汽集團:全年凈利潤增長71.53%毛利率上升
3月29日晚間,廣汽集團正式發布了2017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廣汽集團連同合營、聯營公司共實現營業總收入為3397.73億元,同比增長23.21%。廣汽集團營業總收入為715.7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4.84%;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為107.8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1.53%。
2017年,廣汽傳祺全年實現銷量50.86萬輛,同比2016年增加36.70%。其中,傳祺GS4、GS8持續暢銷,GS4年銷量突破30萬輛,GS8年銷量逾10萬輛。自主品牌的銷量大幅增長帶來規模效應增加,以及加強成本控制使單位成本下降,公司整體毛利率提升2.88個百分點至17.97%,毛利潤同比增加72.44%至128.59億元。最終自主品牌貢獻約凈利潤33億,這樣自主品牌廣汽傳祺的單車凈利潤約為5600元,相比2016年單車利潤2700元提高一倍多。
吉利汽車:年營收927.6億凈利潤增108%
作為2017年汽車市場上頻頻出手,風風火火的企業,吉利業績喜人并不出乎意料。3月21日,吉利公布了2017年年報業績,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公司的凈利潤總額由2016年人民幣51.7億元增加108%至2017年的107.4億元;公司全年營業收入達到人民幣927.61億元,同比增長72.67%;經扣除非控股股東權益后,股東應占凈利潤由2016年人民幣51.1億元增加108%至2017年106.3億元。每股攤薄盈利增加104%至人民幣1.16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吉利汽車資金流出大幅增長。2016年,吉利汽車投資凈現金流出為25.57億元。2017年則達到119.11億元,增長了將近5倍。其中,購入廠房、設備等耗資34.51億元,增加無形資產39.49億元,投資合營公司37.5億元,收購附屬公司17.28億元。同時,在員工成本方面,吉利的員工總數也從2016年的三萬五千余人突破了四萬人。
長城汽車:凈利潤減少52.21%五年內新低
3月27日長城汽車發布了年度報告,長城汽車2017年的營業總收入為1011.69億元,同比增長2.59%;全年實現凈利潤約50.43億元,較去年凈利潤105.54億元同比減少52.21%。在單車利潤上,2017年,平均單車創造的盈利約為5000元,相比2016年單車約10000元的盈利能力出現大幅下滑。
據相關資料顯示,長城汽車的凈利潤在2016年登頂,達到105.51億元;隨后在2017年急轉直下,跌幅超過五成,創下5年來最低記錄。行業普遍認為,以往幾年,長城汽車的凈利潤一直很高,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以及競品品牌的快速崛起,長城汽車的凈利潤下滑,這在一定程度上屬于合理回歸。有相關人士認為,長城要從目前恢復到峰值水平,仍面臨諸多挑戰。
一汽轎車:仰仗合資品牌扭虧為盈
3月30日,一汽轎車發布其2017年年報,宣布公司成功扭虧為盈。公告顯示,一汽轎車2017年共銷售整車銷售23.95萬輛,較上年增長23.77%;實現營收279.02億元,同比增長22.86%;實現凈利2.81億元,同比增長129.47%。
和2016年的業績相比,一汽轎車2017的業績改善相當明顯。由虧損近10億元到凈賺將近3億元,多項關鍵指標同比大漲,一汽轎車在2017年可謂成功翻身。輿論從表面認為一汽轎車2017年成功翻身,主要得益于自主品牌——奔騰品牌的業績改善,但實際上更多的是一汽馬自達的利潤上揚。
根據年報顯示,一汽轎車銷售有限公司2017年度凈利潤為-5.09億元,而一汽馬自達汽車銷售有限公司2017年度凈利潤為1.9億元。以銷售奔騰為主的一汽轎車銷售有限公司2017年虧損5億元,這是一汽轎車2017年扭虧為盈漂亮年報背后依然存在的尷尬,不容否認的是,2017年一汽轎車成功扭虧,主要還是靠合資品牌一汽馬自達。
江鈴汽車:銷量營收雙增長凈利潤同比下跌47.58%
江鈴汽車于3月23日公布了其2017年報。年報顯示,江鈴汽車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313.46億元,同比增長17.69%;凈利潤6.91億元,同比下降47.58%。與此同時,2017年公司實現整車銷售31.0萬輛,同比增長10.3%。不可回避的事實是,在銷量和營收雙增長的情況下,歸母公司凈利潤卻大幅下滑。
根據年報內容,江鈴汽車年內累計研發支出總額20.6億元,同比增長6.1%。江鈴將其解釋為主要用于智能、網聯、電動等方面的開發。此外市場競爭激烈,公司促銷費用增加,導致年內銷售費用大幅上漲至26.9億元,同比增長37.4%。銷售費用上漲疊加研發支出增加共同拖累了公司業績。
海馬汽車:凈利潤虧損10億元產銷同比減少30%
4月2日,海馬汽車披露年報,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6.83億元,同比下降30.29%;凈利潤虧損9.94億元,上年凈利潤為2.3億元;基本每股收益-0.6046元/股。受行業增速放緩、市場競爭加劇、內部產品結構調整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公司前三季度汽車銷量同比下滑明顯。雖然四季度采取措施但未達到預期效果。2017年,公司汽車總銷量為14余萬輛,同比下滑明顯。
數據顯示,2017年海馬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3萬、14萬輛,同比減少均超過30%。其中,汽車制造及服務類產品毛利率為5.25%,同比下降2.7%。旗下汽車業務的一汽海馬、海馬汽車以及一汽海馬銷售2017年利潤均呈虧損狀態。而非汽車主流業務的物流、物業和飲料的全盤實業凈利潤達2266萬元,為子公司業績最高板塊。
據媒體披露,資產減值也成為海馬集團業績重要虧損原因,2017年海馬各項資產減值準備5.39億元,減少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27億元。其中,減排政策影響公司汽車的型號要求。根據該項政策,海馬汽車預計該政策將導致公司M3產品市場周期縮短。
江淮汽車:虛盈實虧命系新能源
3月21日,江淮汽車發布2017年年度財報,財報顯示,江淮汽車2017年營業收入為491.46億元,同比下滑6.37%;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32億元,同比下滑62.83%。
從年報來看,江淮汽車的凈利潤下滑嚴重,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之后,這個數字將更加難看。2017年,江淮汽車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虧損9314萬元,由盈轉虧,而這也是江淮汽車自2010年以來扣非凈利潤首次虧損。
對于江淮汽車來說,非經常性損益的進項主要是政府補貼。從財報來看,江淮汽車2017年新能源車貢獻的收入確實不少,但在其貢獻的52.02億元收入中,政府補貼占了21.33億元,占比高達41.02%,充分說明了其業績對政府補貼的依賴程度。換言之,關于新能源的補貼對江淮汽車的業績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江淮汽車正在顯現出對新能源業務的重度依賴。
蔚來代工、江淮大眾……新能源車業務對江淮汽車的重要性無人質疑,但新能源車業務能否成為江淮的“救命稻草”恐怕現在還需要打上個問號。
北京汽車:凈利潤跌幅65%外匯損失巨大
3月22日,北京汽車發布了其最新年報。年報顯示,2017年北京汽車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22.52億元,同比大跌64.62%。整車銷量146.6萬輛,同比下降24%,其中北京汽車自主品牌(北京品牌)銷量大跌48.4%,收入僅占整個公司的13%。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北京汽車的外幣匯兌損失由8560萬元大幅增加至13.66億元。北京汽車稱,公司使用以歐元為主的外幣支付部份進口零部件貨款,并保有外幣借款。外幣匯兌損失增加主要是由于人民幣對歐元匯率下降導致應以歐元支付的款項產生匯兌損失。
至于權益持有人應占凈利潤僅有22.53億元,同比減少64.62%北京汽車稱因為2017年共錄得投資損失人民幣33.8百萬元,同比減利人民幣4,250.5百萬元,主要原因為北京現代及相關配套企業受國內乘用車行業競爭加劇、韓系車市場整體低迷等影響而利潤下降。
比亞迪:政策退坡影響利潤同比下降20%
3月27日,比亞迪發布年報,2017年實現營收1059億,凈利潤41億,同比下降20%,比亞迪股票迅速下跌,當前已跌10%以上。新能源補貼以及燃油汽車銷量下降是凈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每輛電動大巴補貼下降了13.5萬元。
相對于2016年,比亞迪的營業收入并沒有下滑,而是同比增長了2.36%。反差較大的是凈利潤,下滑了19.51%。也就是說,比亞迪整體業務的營業狀況并沒有較大改變,但賺錢少了。
有相關人士表示,“比亞迪此前最賺錢的新能源車業務,去年銷量還有較大幅度增長,所以新能源車的營收也是增長的。利潤較大幅度的下滑,是因為補貼退坡。”
根據相關資料,2016年以前,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補貼額度較大,新能源車的單車利潤遠高于傳統燃油車,特別是純電動客車,補貼最高的時候,平均一輛大巴補貼數十萬元。僅2016年,國家給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就高達700億元,其中大部分流向了新能源客車。
2017年補貼大幅度退坡,影響最大的也是客車企業,除了比亞迪,中通客車去年凈利潤下滑高達78%。該人士表示,補貼不僅推動了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升溫,同時也制造了一批凈利潤亮眼的車企,包括比亞迪。
一汽夏利:成為“虧損大戶”但依然保持前景樂觀態度
3月30日晚,一汽夏利發布2017年年報,年報顯示,2017年其營業收入14.5億元,同比下降28.3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4億元,同比下降1110.64%。從這份業績看,一汽夏利很可能再次成為2017年汽車行業的虧損大戶。
對于虧損的原因,一汽夏利在2017年年報中給出的解釋是:由于公司產品升級和結構調整尚未完成,近年來產銷規模的持續低迷導致的營銷網絡和品牌弱化等因素的影響,新推出的駿派D60改型和駿派A70等產品銷售情況低于預期,公司產銷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
銷量數據顯示,一汽夏利2017年整車銷售僅為2.7萬輛,同比下降26.5%。而在今年1月2月的銷量顯示,一汽夏利旗下的夏利系列和威志系列車型的產銷量連續兩個月都為“0”,也就是說這兩大系列產品已經處于停產狀態,唯一的駿派系列產量也只有2000輛左右。
駿派系列的單打獨斗顯然已經不能支撐一汽夏利,外界猜測一汽夏利的命運很可能會被一汽奔騰吸納合并,或者將引入新晉投資者,促使一汽夏利轉型升級。
盡管一汽夏利處在外界的唱衰聲中,但一汽夏利依然保持樂觀看法。一汽夏利在年報中表示,目前,公司正在進行駿派A50三廂轎車上市后的營銷推進、生產對應、市場跟蹤工作,確保A50上市成功。駿派CX65跨界旅行車、A級SUV產品T086以及多款電動車型的生產準備工作也在按計劃緊張進行中,預計2018年全年產銷規模將會得到明顯提升。
附:2017年11家上市車企營業、利潤、銷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