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了2018年1月產銷數據,1月產銷量同比呈現兩位數增長,大多數車型產銷水平均高于上年同期。1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68.8萬輛和280.9萬輛,產銷量環比分別下降11.6%和8.2%,同比分別增長13.6%和11.6%。
不錯的成績似乎為2018實現了開門紅,但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卻表示,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18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速只有3%。而隨著增速放緩以及市場的逐漸飽和,可想而知競爭將越來越激烈,到時會有很多車企將會面臨淘汰危機,而為了解決這場危機,它們會采取一定的措施,而兼并重組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實際上,除卻2016年的政策紅利,中國汽車市場已經維持了好幾年的個位數增長。包括剛剛過去的2017年,中國汽車市場的產銷同比增速只有3.19%和3.04%。
師建華表示:“當車企經營不善時,如果進入兼并重組與其他企業結合的狀態,而是依靠自己調整自己的經營狀況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未來車企兼并重組是正常的?!?/p>
其實,當汽車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時,就會引起國家有關部委的重視,進而要求企業淘汰過剩產能。2015年國家發布的《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就明確表示要促進區域內汽車產業的兼并重組。
據中汽協統計的車企庫存情況顯示,2018年1月初和1月末的庫存分別為129.6萬輛和122.1萬輛。
不僅如此,2017年6月12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消息表示:發改委、工信部近日印發關于完善汽車投資項目管理的意見,鼓勵汽車企業做優做強,加快國有汽車企業改革步伐,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和戰略合作,提升產業集中度,推動“僵尸”汽車企業退出市場。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其實不止是傳統車企如此,新能源汽車車企更是如此。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電動汽車研究室主任陳全世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將可能大量淘汰,進行兼并重組。而能夠堅持到底的企業需要有三個條件:核心技術、適銷對路的產品、融資能力。而其中核心技術是第一位的,新能源汽車正在邁入“技術為王”時代。
隨著政府推廣以及新能源雙積分政策的落定,傳統車企不斷布局新能源領域,新造車勢力也在不斷增加。大浪淘沙,資金、技術、人員等眾多問題將會成為大批新能源汽車企業淘汰的原因。
值得考慮的是,車企兼并重組并非易事,人才、管理、品牌等各個方面都需要整合,各方利益交織、訴求不同,容易出現各種沖突無法調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