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當TCL集團(000100.SZ)跨過千億收入門檻,外界以為將就此契機飛速發展時,未料到直到今年集團營收仍在該區間徘徊,為此而不得不多謀舉措以求改變。
10月10日,TCL集團公告稱,擬向紫光集團有限集團(下稱“紫光集團”)等三方,作價4.9億港元,出讓集團全資子公司TCL通訊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下稱“TCL通訊”)49%股權。
對于上述股權出讓事宜,10日,TCL集團回復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希望為TCL通訊引入具備產業背景和業務資源的外部投資人,并以此推動其加速轉型,同時減少原股東分攤的虧損。
不過,TCL集團稱,未來集團不會放棄對通訊業務的發展,并會針對TCL通訊繼續優化組織架構、提效降本、提升運營效率,改善其業績基本面。
對于整體發展規劃,TCL集團表示,將逐步剝離非核心業務,簡化集團結構,聚焦主導產業,并計劃將終端產品業務整合到香港上市公司平臺。
調整手機業務
根據前述公告顯示,集團擬將向紫光集團、云南省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VividVictoryDevelopmentsLimited三方分別出讓18%、18%和13%的TCL通訊股權,出讓總價為4.9億港元(公司全部凈資產估值為10億港元)。
2016年6月,TCL通訊則以7.5港元/股,宣布從港交所私有化退市,并于當年9月底徹底退出港股市場。對于選擇退市的理由,TCL通訊公告顯示,或許與公司長期以來的股價低迷和股份流動性不足有關。
這意味著,此次轉讓股權的價格與私有化退市價格相比,相差甚遠。但無論是私有化退市,還是擬將發生的股權出售,TCL通訊多次發生變化的背后,更或許是其業績近年來的長期萎靡。
TCL集團今年中報顯示,集團六大子業務中,通訊業務是唯一同比營收出現下滑的業務。
此外,TCL集團公告披露的有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TCL通訊共計實現產品銷量2116.9萬臺,同比下降36.2%;實現銷售收入68.7億元,同比下降26.1%。
另在財務數據方面,TCL通訊上半年則虧損超8.52億元,同比下降8.71億元。對于業績持續下滑的原因,TCL通訊表示,是受到海外手機市場低迷態勢的延續,及內部組織及業務重組的階段性影響。
在TCL集團看來,雖然公司正積極推進戰略調整、業務重組及組織優化,但受海外手機市場低迷態勢延續、及內部組織及業務重組的影響,TCL通訊科技仍未走出業績低迷態勢。
該公司表示,本次出售公司49%的股權,一方面可以引入具備產業背景和業務資源的外部投資人,有利于TCL通訊科技的股權結構優化,并推動公司加速轉型;另一方面也可將降低TCL集團持有TCL通訊科技的股權比例,有利于減少TCL集團股東分占的虧損。
盡管對TCL通訊部分股權進行了轉讓,但這并不意味著TCL集團將就此放棄通訊業務,這一點從僅轉讓TCL通訊49%股權,自身仍絕對控股后者可窺見一二。
實際上,TCL集團回復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亦表態將繼續發展通訊業務。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飚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道:“TCL集團收購了阿爾卡特后,通訊業務保持了近十年的穩定業務收入和盈利。但是現在手機市場的競爭很多時候是’中國內戰’,在海外市場上,諾基亞、摩托羅拉、阿爾卡特等品牌背后都是中國人,對相互的套路底細都非常清楚,因此TCL面對強勁的競爭。而想要打贏就需要抱團,TCL需要新的戰略合作伙伴,這次出售股權不完全是引入資本力量,TCL更缺的是技術和產品的支持。”
變革謀更進一步
實際上,今年德國柏林消費電子展上,TCL集團掌門人李東生表示自己今年的工作重點,就是逐漸轉移到通訊業務上,并會親自和有關部門探討通訊業務的發展規劃,爭取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
9月下旬,李東生辭去TCL多媒體(1070.HK)董事長,辭職原因也談及會將精力部分移至通訊業務。
不過與通訊業務的萎靡相比,目前擺在TCL集團面前更大的問題,恐怕是營收如何更進一步。
盡管自2014年開始,TCL集團即突破了千億營收,成為與美的集團、格力電器等家電企業一掰手腕的公司,然而三年過去,集團營收雖連年增長,但至今仍未突破1100億元大關。這一點也被李東生寫進TCL集團去年的年報致辭中。
TCL集團在回復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時認為,集團連續三年銷售收入規模和利潤處于徘徊階段,難有明顯突破,主要原因除了市場競爭環境趨緊之外,也有自身競爭力相對下降的因素。
“但自去年四季度我們啟動新一輪企業變革創新活動以來,這一變革已初見成效。今年上半年,集團毛利額同比上升49.9%。”TCL集團回復稱。
在TCL集團決定出售TCL通訊部分股權后,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家用電器業分析師范楊認為,上市集團此舉除有助于為后者引入具有產業背景的戰投,重新建立通訊科技競爭優勢外,對自身來說也通過逐漸剝離非核心業務,能夠簡化業務結構,聚焦主導產業。
TCL集團的回復中亦提及上述內容,并列出有關數據,表示近三年來集團已剝離非核心業務子公司32家,其中22家企業由控股轉為參股,回收資金8.31億元,并計劃在兩年內,集團直接投資和管理的二級公司將從年初的50多家減少到30家以內。
“我們計劃將TCL集團作為華星光電的融資平臺,將終端產品業務整合到香港上市公司平臺。”TCL集團回復表示。
資料顯示,TCL集團的港股平臺除上文提及的TCL多媒體外,還包括另兩家通力電子(1249.HK)和華顯光電(0334.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