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機器換人”浪潮來襲 須堅守住的唯有“思想”

時間:2017-07-2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半個多世紀以來,工業機器人的種類和數量都以驚人的速度攀升,其性能更是持續優化升級,進入了大規模應用的黃金時代。

7月26日是“機器人之父”約瑟夫·恩格爾伯格92周年誕辰,距離他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尤尼梅特也已經過去58年了。半個多世紀以來,工業機器人的種類和數量都以驚人的速度攀升,其性能更是持續優化升級,進入了大規模應用的黃金時代。

然而,機器人的黃金時代對于一部分人類來說卻是個噩夢?!皺C器換人”現象在各行各業漸漸多起來,人類勞動者被機器人搶飯碗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人工智能(AI)威脅論”成為社會熱點話題。

其實,除了機器人,智能制造產業的其他技術也在和人類搶工作。例如3D打印生產線搶走制鞋工人的崗位、物聯網技術讓收銀員丟掉飯碗等等,但是為何只有機器人引起了人類格外的警惕與恐懼呢?

支撐機器人運轉的核心技術是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是對人類大腦乃至整個神經系統的模擬。人類對人工智能恐懼的根源并不在于工作被搶走,而是作為人的身份和思想被取代。

單就接手人類工作而言,機器人并不完全是個冷血的競爭者。現實中機器換人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經營者為了減少人力成本而主動雇傭機器人員工,而是因人類勞動力不足不得已而為之。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的制造業,其機器人使用率之所以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就是人口嚴重老齡化造成的勞動力短缺問題。而且從長遠來看,以后越來越多的國家會面臨老齡化困擾,讓機器人進工廠將成為人類的切實需要。

機器人代替人類去完成機械性勞動的結果便是人類的解放和人性的釋放,由工業革命時代開始的人的異化和物化將在新的科技革命中終結,人們可以從事更具有創造性的、自己真正喜愛的工作。

也許有人會想到,文學、藝術創作類的工作現在不是也已經有機器人在做嗎?從當前情況來看,創造性工作絕非人工智能之所長,比起依靠算法進行的機械性作業,它們學習創造性工作技能的速度要慢得多,甚至最終能否掌握尚未有定論。即使在遙遠的未來,人工智能像科幻小說《三體》中的天外來客三體人一樣,模仿人類進而創造出了相似的機器人文化,這會威脅到人類本身嗎?文化不同于技術,它具有相當大的包容性,不會因新舊、群體的差異而非此即彼。人類文化與機器人文化共存未嘗不可,這甚至豐富了文化的多樣性。

在機器換人這場大變革中,人類唯一不可被機器換掉的是思想。無論人工智能處理信息的速度多快,量有多大,這都不能成為其代替人腦進行思考的理由。否則,尚未擺脫大機器生產造成的物化危機的人類,又將陷入一場更徹底、更無可挽回的物化中去。像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提出的用AI武裝人腦以對抗AI的理論,其危險性不言而喻。

當人類在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越來越多的便利時,應當對溫水煮青蛙效應保持警惕。人是會思考的蘆葦。我們之所以能讓人工智能為自己服務,是因為我們擁有思想,而一旦我們讓AI代替自己思考,則將很快喪失身份,被其取代。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