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產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信息經濟的重要支持,關乎國家核心競爭力和國家安全,其在信息技術領域的核心地位十分重要。推動集成電路產業健康發展,是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必由之路。
雖然近年來中國半導體發展態勢良好,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本土集成電路企業與全球產業鏈的差距。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達4335.5億元,同比增長20.1%。其中,設計業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銷售額1644.3億元,同比增長24.1%;制造業受國內芯片生產線滿產以及擴產的帶動,2016年依然快速增長,同比增長25.1%,銷售額1126.9億元;封裝測試業銷售額1564.3億元,同比增長13%。
我國已初步搭建起芯片產業鏈,其中主要包括以華為海思、紫光展銳和中興微等為勁旅的芯片設計公司,以中芯國際、華虹集團、上海先進為代表的芯片制造商,以及以長電科技、華天科技、通富微電等為龍頭的芯片封測企業。
中國大陸正在成為全球集成電路產業擴張寶地。根據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產業協會(SEMI)發布的報告,預計2017年-2020年間投產的半導體晶圓廠為62座,其中26座設于中國,占全球總數42%。
除英特爾、三星與SK海力士大廠早已在中國插旗,在大陸建設12寸晶圓廠外,中芯國際、長江存儲旗下武漢新芯、臺積電、晉華集成、格羅方德等都已在內地多個城市布局12寸晶圓廠。
“市場在哪里,產業就在哪里。”中國的龐大市場需求,正牽引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向中國轉移,沒有人可以忽略中國的市場和機遇。經歷了近幾年大投資大并購之后,中國集成電路表面看已經有不少起色,但競爭力仍較弱。
“目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產品結構單一,大多數處于中低端,高端產品主要依賴進口的格局還沒有根本改變,領軍人才嚴重匱乏。”10日,在第五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CITE2017)同期舉辦的“第一屆中國高端芯片聯盟高峰論壇”上,彭紅兵如此表示。
集成電路產業對領軍人才的技術和技術預見能力要求極高,既要知悉集成電路產業中的技術復合,同時又要具備技術和管理的交叉性、技術和市場的交融性等能力。同時,半導體的開發和制造,也需要一定規模以上的團隊合作才有推進的可能。從目前發展相對較好的國內半導體企業來看,基本上都是一個海歸領軍人物帶領一個配套組合團隊創業,并在政府推動的相關項目資助下,在一定的時期內基本取得技術、生產和市場的突破而填補了國內空白。
除了人才短缺,國內集成電路還面臨著對外依存度過高的問題。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需求市場,每年消耗全球54%的芯片,但國產芯片自給率則不足三成,市場份額不到10%。這也就是說,我國“芯”90%以上依賴進口,其中2016年前10個月進口芯片花費1.2萬億元人民幣,為原油進口支出的兩倍,超過鐵礦石、鋼、銅和糧食這四大戰略物資的進口費用之和。集成電路產業歸根到底還是高科技產業,維持足夠的研發投入才是保持競爭力的根本手段。我國芯片產業基礎薄弱,在研發投入上更與國際巨頭差距很大。
為了盡早擺脫缺“芯”的痛苦,3月22日,由62家龍頭企業和機構等發起的“集成電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京成立,成員單位涵蓋互聯網應用、信息系統集成、電子產品整機制造、集成電路設計等行業,其中不乏中興通訊、大唐電信等上市公司。
據悉,聯盟將力促“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與成套工藝”“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等3個重大專項成果的對接與整合,為“十三五”電子與信息領域重大專項順利實施提供重要支撐。
“核高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指出,聯盟還將致力于打造產業內的開放合作平臺,打通從原材料到集成電路應用的全產業鏈,推進創新成果的共享與產業化,促進核心技術和產品的產業化,經過5—10年發展,使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