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打造“中國制造”名牌 無人工廠是關鍵

時間:2017-02-1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在青浦工業園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晨興希姆通”的二樓廠房,機器與人正在競爭上崗。

也許,當你讀到本文的標題,你立刻就會想到,當人的工作崗位被機器人所替代,當機器人大軍走進工廠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失業工人的大軍?其實,機器人只是在將工人的藍領換成了白領,只是在將工人從繁重而低效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轉移到創造性的勞動中去。當然,這個過程不像說一句話那么簡單。可這個過程一定會落地生根。

2015年8月4日,我們從網上讀到了這樣一條讓人眼前一亮的新聞:《“萬人工廠”轉型“無人工廠”》。

讓我們到現場去看看,人與工業機器人的這場戰爭:

在青浦工業園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晨興希姆通”的二樓廠房,機器與人正在競爭上崗。左側是6套機器人生產線,右側是“工人排排站”的傳統流水線。

在通訊主板檢測線上,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攝像、耳麥、藍牙、wifi、gps等模塊都需要——接受“體檢”。工人們沿著15條檢測線一字排開,用定位鉗、電工鑷等工具,飛快地重復著程序化的統一動作。與他們并排的機器人線則是“三頭六臂”,機械手像在圓臺面上用公筷夾菜一樣,將不同模塊有節奏地載入不同檢測系統。每套機器人自動執行16種測試,對應著16個人工。機器人的靈巧,高效,不知疲倦,吃苦耐勞,讓最熟練的技術工人也望塵莫及。這種競爭讓人產生的聯想是,人力黃包車與奔馳車的差距。機器人不但能“三班倒”,還能不開燈工作,一天安裝幾千塊模板。

比賽的結果可想而知。不經意間,“中國制造”,已經開始了從萬人工廠向無人工廠的轉變。該企業自主研發的機器人生產線,每套外售價50萬元,可替換“兩班倒”的32個工人。國內十大手機通訊制造商紛紛定制,截至七月底,訂單量已突破50套。年內,隨著全廠“機器人大換人”,業內首個“無人工廠”將在滬誕生。

這件事意義重大。

如今上海非技術工人的用工成本已超過臺灣,月薪已達到5000元。勞動密集型的“萬人工廠”,“十萬人工廠”,因用工成本的大幅上升,利潤比紙還薄,甚至零利潤,轉型為智能制造的“無人工廠”,“中國制造”已別無選擇。

中國制造的人力成本優勢已喪失殆盡

其實這件事情早已發生,那就是“中國制造”成本的大幅上升,作為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中國制造的“物美價廉”,已經不可延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中國制造”的好日子,將會成為一種悲傷的記憶。

也許,下面這條新聞,可以成為這件事最有力的佐證:

2015年8月9日,中國各大財經網站都以頭版頭條的顯著位置,刊出了這樣一條新聞:《中國進出口7月“跳水”》。

2015年1-7月,加工貿易進出口下降9.3%,下滑幅度大于一般貿易。一直以來,計算機及電子產品、紡織品服裝是中國加工貿易出口的“傳統強項”,但數據顯示,這些原先的增長點,今年出口下滑嚴重。

“中國制造”成本已經與“美國制造”縮小至4%

關于這件事,讓我們來看看國外的評論是怎樣說的:

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BCG)日前發布報告《全球制造業的經濟大挪移》顯示,中國的制造成本已經與美國相差無幾。

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經濟體,以美國為基準(100),中國的制造成本指數是96,即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

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

BCG報告認為,中國的制造業面臨很大的壓力,10年前,中國的制造成本低,而如今成本水漲船高。這主要歸咎于三個原因:

一是中國工人的薪資提高,從2004年的每小時薪酬4.35美元,漲到2014年的12.47美元,漲幅達187%。對于這件事,我們的評論是,從表面上看,中國工人工資的薪水提高的幅度很大,雖然高達187%,可中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這么大的提高嗎?可以肯定,中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幅度絕不會超過50%,實際值在40%左右,10年間,中國的物價漲幅抵消了中國工人工資提高的一多半。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即便如此,中國工人的生活水平還是有明顯的提高。

二是匯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了35%。匯率的大幅升值,壓縮了中國制造的利潤空間。

三是能源成本,中國的電力消耗,從2004年的7美元/千瓦時,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千瓦時,而天然氣成本則從5.8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上升到13.7美元/百萬英熱,漲幅138%。這個漲幅實在是太大了,“中國制造”真的難以消化。

那么,世界各國都同樣地面臨著同一問題嗎?并非如此。

傳統的西歐發達國家,原本已經高企的生產成本也在漲,比如瑞士、比利時、瑞典、法國等,但遠沒有中國的漲幅如此之大。英國和荷蘭制造成本并沒有多大波動。在亞洲,印度和越南還沒有出現制造成本飆升的情況。

在25個經濟體中,制造業競爭力上升最突出的是美國和墨西哥。主要得益于持續的生產力提升、穩定的匯率和巨大的能源優勢。相對廉價的物流成本,正是憑借這些優勢,中美兩國的制造成本差距被縮小到了5%以內。

“中國制造”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高達18%

2014年11月9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中國采購發展報告(2014)》顯示,2013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10.2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8%。

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不僅高于美國(8.5%)、是美國的2倍有余,還高于日本、德國等經濟發達國家。

《報告》指出,在發達國家,物流成本平均占成品最終成本的10%-15%,在發展中國家,各種低效現象導致物流成本顯著增高,占成品成本的15%-25%,而對中國的制造商而言,物流成本可高達生產成本的30%-40%。

按2014年我國63.6萬億GDP測算,社會物流總費用高達11.4萬億元。如果通過提高物流運行效率,將這一比率哪怕只下降一個百分點,則每年可增加6000多億元的經濟效益。

這些數字讀來讓人觸目驚心。

2013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超過10萬億元,如果物流費用與GDP的比率,能降至發達國家10%的平均水平,那么,我國每年可節省物流成本約5萬億元。5萬億元是個什么概念?2014年中國的軍費開支不過8082億元,這筆錢夠中國230萬海陸空三軍吃6年,還綽綽有余。

在物流成本中,公路收費占大頭。在中國的物流中,公路收費所占的比重,幾乎與燃油費用的比重相當,這是一個天文數字。

中國會在降低中國制造的物流成本上作出努力嗎?至少現在我們還看不到在這些事情上有什么希望,我們期待著這個問題的答案。

“中國制造”遷往美國

由于人力成本優勢正在消失,不僅是中國的高端制造,包括中國低端制造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都在下降。

2015年8月,一條新聞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那就是,中國紗廠遷移至美國生產。透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中國傳統產業紡織業的生態環境。

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科爾集團:科爾集團始創于1995年,至2014年底總資產38.5億元,員工2000余人,是一家以紡織為主營業務的綜合型企業集團。

科爾集團是首個在美國建廠生產棉紗的中國紡織企業。自2013年以來,科爾集團紡織業務開始虧損,為此該集團開始籌劃戰略轉型,轉移生產線。目前集團國內紡織銷售超20億元,在美國東南部南卡羅來納州購置土地1000余畝,建立科爾美國公司。今年2月,美國工廠投產后生產的第一批110噸紗線,經過近40天的長途海運,4月30日到達科爾集團位于杭州的國內總部。

這是件很有典型意義的事,科爾集團并不是一家高科技企業,這是一家中國的紡織企業,收購美國的棉花,在美國生產棉紗,然后再漂洋過海運回中國,在中國生產紡織品。你不覺得這里面有許多讓人深思之處嗎?

我們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么科爾集團不愿意使用國產的棉花?中國的棉花產能過剩,嚴重集壓。

這首先是因為國外棉花便宜。同等質量的棉花,國外的價格在9000元/噸,國內則要13000元/噸。國產棉花的價格竟比國際市場棉花的價格,高出40%,紡織企業承受得了嗎?

中國在多年以來對棉花生產實行政府補貼,造成了棉花價格的大幅漲升,不僅如此,國內外價格倒掛的不僅僅是棉花,中國的農產品價格,已經大大的高于國際農產品的價格,這使得中國的農產品,已經沒有了進軍國際市場的可能。這種狀況正常嗎?

當中國的農業政策,變成單行道的時候,這種事情將會不可避免地發生。

科爾集團在美國工廠生產成本,每噸要比國內便宜3000-4000元,但若將工廠設在人力成本更便宜的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這一差價可達到4000-5000元。

那么美國的人工成本,真的比中國的人工成本,更低嗎?

2015年,中國紡織企業的單個工人一年成本在5萬元左右,但美國為20萬元。

中國企業遷至美國并不是人力成本的問題。而從萬里之外運回中國的棉紗,竟比中國本土生產的棉紗還便宜。中國的低端制造業,居然會逃到地球的那一面去生產,我們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嗎?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能不認真地加以思考嗎?

進口加工企業在撤離中國

由于“中國制造”成本的迅速攀升,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日前在印度簽約。

2005年8月,富士康宣布,未來五年將投資50億美元,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建設電子設備制造廠。富士康還表示,有意在印度其他邦興建制造工廠。富士康的客戶包括“蘋果”、“黑莓”、“小米”以及“亞馬遜”等。

其實,在富士康之前,一些原本在中國從事制造業的中外企業,也將目光投向了東南亞和南亞等國家,紛紛前去投資建廠。

致使他們做出如此決定的,是中國不斷上升的制造業人工成本。印度和越南的人的月工資只有300到500元的人民幣,我們中國工資水平在3000元到5000元,十倍的落差,我們還能留住他們嗎?可我們能因此而下調中國工人的工資嗎?這顯然是不可以的。

而且今年,“蘋果”將投入1億美元,把部分電腦生產線遷回美國,這也將是10多年來“蘋果”生產首度回歸美國本土。

對于這件事,“蘋果”CEO蒂姆·庫克說,希望這次生產線的回遷能推動其它公司將工廠搬回美國。一直以來,像iPad、iPhone5還有其他行銷全球的“蘋果”產品,都是在中國生產的。

難怪美國人會說,“美國制造”挑戰“中國制造”。而挑戰“中國制造”的不僅僅是“美國制造”。還有“德國制造”,“法國制造”,“英國制造”和“日本制造”。

現在,人們已經看到一個又一個跨國公司在籌劃將工廠搬離中國,而“蘋果”的回遷顯然具有示范意義。

中國制造:機器人大軍來了

現在,一個尖銳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中國制造該如何重塑自己的競爭力?

中國工人的工資水平顯然是不可能降低的,那是我們所不愿意看到的,那么我們該怎么辦?

讓我們接著讀新聞,2015年8月7日,有媒體報道了這樣一件事,《“機器換人”席卷珠三角60臺機器頂650個人》。機器人是不需要發工資的,有電就成。中國的電力生產過剩,我們的發電廠開工不足,我們希望用電量不斷攀升,機器人可以一天24個小時地干活,它絕不會感到苦累,也絕不會拒絕加班。

2015年的夏天,各種各樣的機器人,已經形成了一支機器人大軍,進入“中國制造”。

讓我們來看看東莞首家“無人工廠”。

在打磨車間里,60臺機器手正日夜不停地打磨一個個手機中框結構件。它們被分成10條生產線,每條線只有3名工人負責看線和檢查。(工人從藍領變成了白領),從前完成這些工序需要650名工人。一臺機器手可以替代6至8名工人,現在打磨車間還有60名工人,很快將減少到20人。

在廣東佛山,大量的焊接機器人進入焊接生產線,焊接機器人的效率為人工的3倍,質量合格率也從80%提升到99.8%。

使用機器人使企業生產成本大幅下降。

工廠焊接工序自動化改造效益如下:如果以純人工方式生產,10名工人的一年的所有成本約為955萬元。用機器人設備實現自動化生產,每年的成本約為172.4萬元,每年能節省780萬元成本。兩套設備可輕松完成年產30萬件的焊接任務,設備的投入在1到2年內可收回成本。

人工成本可以因為使用了機器人而下降80%,這還是個小數字嗎?

中國的機器人生產,正在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成為前途不可限量的中國新興產業。

東莞目前從事機器人生產的企業已有200多家。

據深圳機器人協會統計,深圳工業機器人企業有190多家,服務型機器人有45家。珠三角僅深圳、東莞、佛山三地的機器人及相關行業的企業就有近500家,產值總額近千億元。

機器人會奪走人的工作崗位嗎?

2015年5月14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5年一季度重要經濟數據,其中有一點讓人感到很新鮮,GDP的增速在下降,而就業率卻在上升。這表明了中國經濟轉型的成功,互聯網經濟對中國就業貢獻巨大。

互聯網所創造的新的崗位,比失去的崗位多很多。

在數萬家實體商店倒閉的同時,卻出現了數以百萬計的網店的誕生,并同時出現了數百萬的快遞大軍。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曾對4800家中小企業的調研顯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每失去1個工作崗位,就會創造出2.6個新的工作機會。

到2025年,互聯網帶來的生產力提升,可減少1.3%-4.0%的用人需求,相當于1000萬到3100萬個崗位。卻能創造出4600萬個新的工作機會,包括很多高技能職位。

讀到這樣的數據,你還會為機器人奪去了人們的工作崗位而擔心嗎?我們還會為用工成本大幅上升,企業不堪重負,而憂心忡忡嗎?

這就是“互聯網+”為我們勾畫的新經濟版圖。

其實,機器人只是在將工人的藍領換成了白領,只是在將工人從繁重而低效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轉移到創造性的勞動中去。當然,這個過程不像說一句話那么簡單。可這個過程一定會落地生根。

機器人大軍的出現,將會使我們的8小時工作制,改成6小時工作制,讓我們的每周休息兩天,改成每周休息兩天半。這不好嗎?

無人工廠的出現,將會使中國經濟從“投資拉動型”轉變為“消費拉動型”,而這正是我們所夢寐以求的,因為它能大幅度地提高中國人的“幸福指數”。GDP的增長與“幸福指數”的增長,并不是一回事。

GDP的增長可以慢一點,“幸福指數”的增長可以快一點,我們希望這個“拐點”來的更早一些。

中國經濟的下一站,永遠的,充滿新的希望的下一站,一個又一個的下一站,將推動著中國經濟,不斷地向前。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