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大變革的時代。諸侯爭霸,百家爭鳴,天下英雄“你方唱罷我登場”,在推動中國歷史前進的滾滾大潮中各領風騷。
如今,世界經濟也走到一個關鍵當口:科技進步、人口增長、經濟全球化等過去數十年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都先后進入了換檔期。作為全球經濟的支柱產業,汽車工業近些年也面臨著“舊力已盡,新力未生”的窘境。從全球來看,汽車需求增量明顯減弱,傳統技術進步的“天花板”也依稀可見。以至于許多汽車人都在思考,未來汽車工業路在何方?
回顧2016年,一些汽車人的疑惑可能得到了解答。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迅猛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給世界汽車產業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智能化、網聯化”成了汽車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詞兒,“互聯網企業成為造車新勢力”也成了傳統車企怎么也繞不開的話題。眾多汽車企業不再藏著、掖著、等待著、觀望著,而是鉚足了勁兒,大招頻出,想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重大歷史發展機遇中不落人后,爭為人先。如今的汽車產業,倒真有些春秋戰國時代“大發展”“大變革”的味道了。
汽車智能化領域群雄逐鹿
所謂汽車智能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給車輛安裝特殊的裝置,使它能替代人對汽車進行操作。從產品的角度來定義,智能汽車將具備同人的眼睛、耳朵、大腦的功能相對應的環境感知系統、決策系統等。而網聯化則是指通過使汽車聯網,最終達到車與人、車與車、車與基礎設施的互聯。
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目標,就是通過車內網、車際網、車載移動互聯網這三網融合形成智能系統,進而來搭載先進的硬件裝置和軟件系統,從而來實現車與人、車與車、車與路、車與服務平臺等智能信息交換互享以及實現最為復雜的環境感知能力,達到更安全、更舒適和更高效的行駛能力,并最終可替代人來操作的新一代汽車。
目前,汽車自動駕駛的實現有兩種路徑:一是傳統車企以ADAS切入逐步自動化;二是互聯網企業以人工智能切入無人駕駛。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在車載終端上的逐步應用實現了本車的主動安全。而只有在車聯網實現之后,通過駕駛輔助系統以及動態的交通信息,才能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實現車車、車路之間的有效協同。
2015年,我國政府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了制造業發展的路線圖。其中就把智能網聯汽車列入了未來10年國家智能制造發展的重點領域。近期,有關促進智能行業汽車發展的質量提升以及發展服務型制造等配套政策也相應出臺。
如今,長安、一汽、上汽、廣汽、北汽、東風、奇瑞、比亞迪、吉利等傳統車企,均制定了智能汽車的發展戰略和規劃。以奇瑞為例,據介紹,奇瑞制定了詳細的智能汽車戰略推進“步伐”,將其命名為“124”總體規劃。3個數字的具體意義為:打造人車生活融合的智能互聯生活圈,研發二大創新技術平臺,按4個階段建成奇瑞智能互聯網生活圈。在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方面,奇瑞將在2018年實現半自動駕駛,2020年實現高度的自動駕駛,2025年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除了傳統汽車企業,智能網聯汽車的火熱當然也離不開互聯網公司的參與。國外,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進行了數年不同環境地區的測試。國內,百度、騰訊、阿里巴巴也不甘示弱,以各種方式參與到了智能網聯汽車的產業鏈中,加速向智能汽車產業滲透和布局。
今年11月,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奇瑞與百度合作開發的10輛EQ全自動無人駕駛汽車,就在桐鄉市智能汽車和智慧交通示范區進行了國內首次開放城市道路試運營。此次試運營是在全開放城市道路的復雜路況下,實現全程無人工干預的L4級自動駕駛,其自動駕駛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奇瑞與百度的合作只是時代浪潮的一個縮影。傳統汽車企業在投入資金自主研發的同時,與互聯網企業以及電子制造企業的合作更加密切,一出出“合縱連橫”的好戲不斷上演。一汽紅旗與英特爾、東軟合作推出智能駕駛倉平臺;寶馬攜手以色列傳感器廠商Mobileye推進無人駕駛研發;一汽-大眾奧迪同時簽約BAT三巨頭……在整車制造商、產品制造商、內容提供商、軟件服務商、服務提供商、網絡運營商等不同角色組成的產業鏈上,多方有效地進行業務的整合,打破壁壘,互相開放信息系統,進行深層的合作與優勢互補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靠純互聯網公司單獨來做是做不成的,但傳統車企如果思維不改變,也會面臨很大的瓶頸。”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奇瑞汽車產品技術中心執行總監、奇瑞總經理助理陸惟一表示,“傳統車企有它的優勢,它有成熟的開發流程、強大的研發實力等;互聯網企業是新興企業,會從智能化方面考慮。我們認為這兩者的結合可能是智能車的未來。”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汽車的智能化和網聯化不能單靠一兩項技術的突破。”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王俠表示,“數據、新能源技術、網聯技術、自動駕駛技術、傳感技術、網絡安全技術等,這些技術的應用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甚至是互為條件的。汽車的智能化和網聯化要靠一個技術集群的集體支撐。”
自動駕駛可期盼的未來
根據歐盟2015年的發展戰略,2020年,自動駕駛就可以實現在低速情況下或不過于復雜的情形下限定環境無人駕駛。到2030年,就可以實現城市道路環境下的有限無人駕駛。
自動駕駛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例如在分時租賃、共乘服務、個性化車載信息娛樂等領域的應用必然會為汽車產業帶來又一場革命。實現了汽車智能網聯化,汽車將從單純的交通工具演變為人類新的生活場景,成為人類新的溝通、交流渠道。
據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分析,后工業經濟時代的特點是共享、服務、智能。對于汽車產業來說,簡簡單單實現功能已經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怎么樣讓功能發揮產生更大的變化,讓消費者有更好的體驗,這才是服務經濟帶來的需求。
“汽車原來是實現A點到B點的移動。未來無人駕駛實現之后,汽車怎么樣讓坐車的人更大限度享受除了A點到B點之外的更大樂趣和服務,這是全產業鏈需要考慮的。”趙福全如是說。
同時,在汽車市場的低增長成為新常態后,智能網聯汽車能夠從供給側極大地擴展傳統汽車產業的內涵和外延。以智能汽車和車聯網為主要特征的智能交通系統,能夠讓車企改變單純追求銷量的傳統發展模式,轉而真正追求為消費者和社會提供完善的交通出行解決方案和更多服務價值,從而打開新的增長通道。
相關調查顯示,2013年,有18%的消費者表示希望購買無人駕駛汽車;2014年,50%的消費者表示希望購買人駕駛汽車;如今,已有超過三分之一消費者認為無人駕駛汽車將是“駕駛的未來”。同時,無人駕駛市場也在快速增長之中。預計到2025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市場規模將達到420億美元;2030年,將有1.2億輛無人駕駛程度不同的汽車上路;2035年,無人駕駛汽車將占全球汽車銷量的四分之一。毫無疑問的是,駕駛體驗的重塑蘊藏著巨大的機遇。
“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應該說是涉及價值鏈、產業鏈和創新鏈的一場深刻變革。”面對未來全球汽車產業的深刻變化,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十三五’時期,我們將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智能網聯為主攻方向,重點在攻克汽車核心技術、關鍵裝備、提升‘兩化融合’和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水平以及發展服務型制造等方面集中發力,努力創新業態和新的功能,來推動我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更大更強。”
就像電動車要面對充電樁和補貼等難題一樣,無人駕駛也接連遭遇交通死亡事故的困擾。其實,任何新生事物在發展初期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挫折和挑戰,通往無人駕駛的道路任重道遠。正如王俠所言,理性面對、系統分析,既對前景充滿信心,又對可能遇到的挑戰有清醒的認識,方能在變革的大潮中認準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