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2016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幾經起伏,騙補事件調查結果公布導致市場多番動蕩,同時補貼政策搖擺不定、遲遲難以落地,加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的出爐,以及新建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牌照的陸續發放和互聯網企業跨界造車的加速,使得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彌漫著猶疑觀望和激流勇進兩種矛盾情緒混合的氛圍。如今年終將至,新能源車市能否實現預期目標,又將如何破局?
堅定不移推行新能源政策
當發展路線先行時,產業政策必然緊隨其后。時下,我國新能源產業相關政策幾經動蕩,無論是整車、電池、還是充電樁等領域均為此苦惱。針對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狀況,中國歐洲經濟技術合作協會副會長、自主汽車行業分會會長李慶文認為:“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仍然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正確的、有效的、真正能解決問題的、系統性穩定性預見性的政策,現階段如果離開這些政策,之前作出的努力將有可能半途而廢,也有可能喪失掉現在很好的局面。”
首先,要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戰略規劃的頂層設計,加快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的轉變。當前國際汽車產業正在進行大規模結構調整,我國汽車業只有加強自主研發,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
其次,要建立科學先進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技術標準,嚴格進行安全事故責任追究,提高產品競爭力。從我國現有的科技水平看,實現新能源汽車產業核心技術的突破并非遙不可及,瓶頸在于目標不明確、主觀不努力、合力未形成。
再次,要加大對創新實力強、合規經營的行業龍頭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汽車領軍企業。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各生產領域的龍頭企業已經產生,但市場地位并不穩固。加快培育形成若干家世界一流的領軍企業,是加快產業技術升級、提高市場集中度、體現國家綜合實力的必由之路。
最后,要加快產業市場化進程,加大對研發、生產環節的政策支持。嚴格執行補貼政策退坡制度,推動企業加快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發展模式的轉型。將政策扶持的重點由銷售環節轉向生產環節,以稅收優惠代替補貼發放,提高全行業的生產積極性,堵住騙補的政策漏洞。采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形式,盡快設立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發基金,加大對企業研發的支持力度。
堅持走純電驅動路線
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處于發展過渡期,國內汽車動力電動化發展幾經波折,正逐漸走入佳境。而不久前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重新將混合動力汽車劃入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再度引起了一直以來關于“押寶”純電驅動為核心技術路線的討論———更直接地說,即具有顯而易見的成本優勢和成熟度的,以豐田為代表的混合動力技術,是否適合國內的新能源汽車推廣。
“中國如果走豐田模式我認為是沒有出路的,因為我們不是一個數量級。”對于這一問題,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歐陽明高在論壇發表演講時明確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應該堅持走純電驅動的發展路線。在他看來,中國的模式是率先做純電動汽車,通過純電動的規模擴張帶動電池產業做到了世界最大,“現在我們已經做到電池產業世界最大,我不說最強,在前三強”,在此基礎上,再以純電動為平臺來做插電式混合動力,剛好與豐田為代表的先推廣混合動力是相反的路徑,好處是“在這個期間可以利用國家補貼逐步增強競爭力,利用電池的優勢大幅度地降成本,提高壽命”。
加速充電樁建設勢在必行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充電樁充電標準缺失、充電樁閑置、建設用地成本高、基礎設施尚未完善、運營效率低、盈利困難等諸多問題一一凸顯。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已成為制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短板。然而,在充電樁布點的推進中,政府如何做到既到位又不越界,同時給民營資本投資充電樁創造良好的條件,這是需要做好的文章。
首先,合理布局,杜絕閑置。充電設施布局不合理會透支消費者的期望。基于此,很有必要進行科學的論證,找準電動汽車與充電樁的總體供需比例及區域需求量,避免為追求數量而遍地開花,又有針對性地解決中心城區充電樁不足的問題。同時,政府當摒棄大包大攬,而通過在建設用地、補貼等方面給予優惠,讓投資者有較好的收益預期,吸引民間資本投資。
其次,企業通過推動商業模式創新。比如“眾籌建樁”,征集社會上富余車位和電容資源,利用政策優惠引導,形成場地提供者和電樁運營商利益共享的分享經濟模式,從而降低投資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此外,企業還應結合App應用,開發基于充電設施的商業增值服務。電動汽車停車充電至少需要一個小時,在這一個小時之內,通過手機APP,可以查找附近是商圈,加快商業地產與充電服務相結合,引導商場、超市等商業場所提供輔助充電服務。同時,開發大數據平臺,為汽車服務市場、能源互聯網等不同業態的建立重要紐帶,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指日可待。
結語
在發展新興產業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我們應該允許犯錯,但最為重要的是三觀必須擺正,才能讓產業走的更遠。政府應遵循科學發展觀,努力完善公開公平公正的和統一的市場環境;企業應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以產業發展為己任,創新前行,實業興國,切勿貪圖小利而持有短視趨利行為;消費者應持有正確的消費與需求觀,懷著寬容、理解,鼓勵企業遵循客觀的產品發展規律前行,信任和認可才是產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證和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