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譽有“華東茭白第一鎮”的上海市青浦區練塘鎮,一架農業植保機MG-1緩緩起飛,并開始對200畝茭白水田進行噴灑作業。這是練塘鎮首次采用無人機進行植保工作,雖然在過去的幾年農民們通過電視、網絡看到過類似的場景,但當八旋翼無人機伴隨著轟鳴聲略過農田,仍然吸引了不少過往的農民駐足觀賞。
植保無人機“錢景”
從“去年農業展銷會上看到無人機,不過也沒有過分關注。”到今年“在上海廊下鎮看到有農戶在做無人機植保測試,嘗試采用無人機植保。”引起上海青浦練塘農副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國華試用農業無人機的動力很簡單,由于直接對接農業合作社和大型農戶,他切身感受到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
“整體而言,飛防作業價格其實比現有的人工勞動力成本更貴一點,但后期勞動力成本上升后,農業自動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葉國華表示。
據大疆創新農機銷售華東區負責人胡洋介紹,作業人員手工背負農藥進行噴灑的作業量是每天10-15畝,而植保機噴灑農藥的作業量是每天300-500畝,植保機的工作效率是人工效率的40-60倍。
更為具體的一筆賬是,在茭白水田上,人工作業價格約為15元/畝,無人機作業價格為10元/畝。假設一個農戶要在一天內完成500畝噴灑任務,無人機比之人工噴灑可以節約2500元。
從全球范圍來看,美國植保航空作業面積滲透率為65%,日本為50%,中國為2%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7%。無論是從市場需求的規模化程度、商業前景抑或當前的技術水平而言,農業植保有望成為繼航拍之后下一個引爆點。
“做好充足的準備,免起褲腿下到田間地頭。”在此前的采訪中,大疆創新公關總監王帆曾向第一財經如此描述大疆對于植保市場的決心。將三、七分的國內外市場比例,轉變為對半分,通過商用無人機,尤其是農業方面獲取國內市場,是其最明顯的策略。
截止目前大疆已經出售了2500多臺農業植保無人機,而2015年全國范圍內的植保無人機總共才銷售了2324架,一直定位于無人機植保服務商的極飛科技也于今年開始租賃銷售無人機,賣服務+賣飛機成為當前最普遍的兩種賺錢方式。
行業標準缺失
賺錢并不意味著整體實現盈利。10元每畝的低價主要為市場推廣所需,包括大疆、極飛在內的無人機廠商都坦言尚未盈利。大疆上海地區主要代理商心意植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海霖說:“整個市場仍處于普及階段,價格還有波動。”
與消費市場往往很容易出現爆款產品不同,大疆創新行業應用負責人徐華濱坦言,行業無人機不太會出現贏者通吃的局面,與消費者希望買到“最好的產品”相比,行業用戶更希望買到“最合適的產品。”
“消費級無人機交付的是一個產品,而行業及無人機用戶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包括硬件、軟件、人員、服務,甚至建立起一套無人機的內部管理方式和工作流程。”徐華濱表示。
作為生產工具,將無人機應用到農業意味著,作為農業資產的一部分,產品需要具備一定的延續性和穩定性。
反觀國內植保無人機銷售市場價格懸殊差距較大,背后對應的技術質量也參差不齊。在技術上被看好的大疆與極飛,其植保無人機售價在5-7萬元人民幣之間,國內其他無人機品牌,價格在一兩萬之內的也有不少。
“業內產品質量水平差異過大,導致的最大問題是農用無人機難以被納入國家農機補貼名錄。”胡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的農機補貼沒有統一的標準,下面不知道該怎么操作,人為因素就會比較多一些。”
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比如河南省農機補貼,農業植保無人機全部補貼的是河南省內的幾家企業,這幾家企業無論從技術層面上,還是實際應用上來說,都達不到良好的植保標準。因此就造成了農戶不滿意,牽頭領導不滿意,“植保無人機項目讓人很失望”的尷尬局面。
打開市場關鍵在標準
難以納入補貼名錄,癥結在于缺乏統一行業標準,其中包括植保無人機作業標準以及無人機安全操作規范,而這又直接關系到農民觀念轉變,技術升級、飛手培訓問題。
鑒于我國農業長期處于國家支持情況下,市場化活力缺乏,在實際推廣過程中,落腳到農業種植大戶和農場主身上,遇到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如果沒有國家農機補貼和相關項目經費支持,多數情況下其無力,也不愿嘗試農業自動化。
“官方的標準只能定在作業上,比如用多少升藥量的無人機,多旋翼還是單旋翼,這兩個可能會是未來劃分補貼額度的分檔標準。”上海市農業機械鑒定推廣站推廣科科長甘俊彥說。
但設備制造標準還是要行業來劃分。據甘俊彥介紹,從補貼程序上來說,政府部門會將所有申報無人機產品加權計算平均價格,再向個體補貼30%,這是農機補貼的基本線。而如果作業達標,但設備質量不達標的無人機進入市場,可能會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由于無人機噴灑農藥的藥性欠佳、飛行技術不到位等問題,實際的作業效果可能還比不上傳統的防治器械。”甘俊彥表示。甘俊彥代表的政府農委方面也曾對其他無人機做過很多次測評實驗,“質量標準不建立,大部分的測試觀摩可能還是浪費時間的失望。”
當下以大疆、極飛為代表的企業所能做的就是盡快攻克核心技術,突破續航能力、載重問題,讓植保無人機技術更加成熟,更為智能化。同時還需要和更多的農戶合作,積累植保技術、經驗和農業數據庫,為行業標準制定提供更多參考依據。
“提升技術和搭建產業鏈,盡快制定行業統一標準,讓這個新鮮事物為社會和農戶所了解,早點把植保無人機納入全國性的農機補貼,的確比競爭更急切。”胡洋說道。
更多資訊請關注人機界面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