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手機巨頭、技術強廠華為在VR領域的新聞不少。畢竟,基于其在技術上的研發能力和深厚積累,大家對華為還是有著蠻高的期待,除了希望其能在智能手機領域有所突破外,在火了一年多的VR領域,被譽為“下一代計算平臺”上,人們更是希望其有所技術的突破。
VR行業火一年多了,比起年初火爆的投融資活動,現在的廠商正在經歷著融資難、裁員甚至倒閉,而資本也開始抓緊口袋,似乎“寒冬”如期而至。但產業到底發展到什么程度了呢?
華為真的在研發VR技術嗎?
最近關于手機巨頭、技術強廠華為在VR領域的新聞不少。畢竟,基于其在技術上的研發能力和深厚積累,大家對華為還是有著蠻高的期待,除了希望其能在智能手機領域有所突破外,在火了一年多的VR領域,被譽為“下一代計算平臺”上,人們更是希望其有所技術的突破。
11月4日,華為在德國發布Mate9系列手機,宣布支持谷歌Daydream系統。隨后,有相關媒體按照谷歌發布的Daydream-ready手機的標準推測Mate9手機不適合Daydream系統。但最后谷歌VR負責人ClayBavor確認,“Mate9Pro為一款Daydream-ready手機”。11月14日,華為在上海發布國行版Mate9系列手機及新款VR頭顯。在長達兩個小時的發布會中,華為副總裁余承東只花1分鐘輕描淡寫地介紹了后者,具體規格沒有透露,重點是適配Mate9系列手機。
當日,在百度搜索華為VR,頁面自動跳到了暴風魔鏡天貓旗艦店頁面。在經歷了媒體如潮水般曝光暴風大范圍裁員、批判暴風完全是走“產品路線”,傷害了一大批種子用戶后,看到暴風魔鏡居然和華為走在一起了,你首先會想到什么?
“華為VR與暴風魔鏡合作,只是作為手機配件,目的是拉動疲軟的手機市場。在華為眼中,VR技術距離成熟還很久,現在只是順應市場需求隨意推出相關產品罷了,”這是87君的第一猜想,當然并沒有得到華為相關方面的證實。
那么,華為和暴風是怎么就走在一起了呢?這還得從另一場手機發布會說起。4月15日,依然是上海,華為P9系列手機發布會。除了這款新手機,華為還推出了旗下首款VR頭顯“HUAWEIVR”,宣布正式進軍虛擬現實領域。
次日,也就是4月16日,暴風魔鏡CEO黃曉杰在2016中國VR/AR產業峰會上發表演講時坦承,華為VR是暴風魔鏡與華為在VR內容和軟件方面深度合作的產品,暴風魔鏡為華為VR提供手機APP和海量內容,此外,頭顯的360度視覺聲場同步技術來自暴風魔鏡。寫到這里,相信很多讀者該明白華為和暴風的關系了,也該明白為何打開華為VR,跳出的是暴風魔鏡,而關于87君上面的預測也不是空穴來風、毫無根據。
那么,首款華為首款VR頭顯體驗如何呢?國外科技媒體Techradar給出如下評價:
“HUAWEIVR眼鏡采用類似三星GearVR的設計,但與GearVR卻有著根本上區別,畫質方面還不是很完美,因為華為智能手機采用1080p分辨率,遠低于三星GalaxyS7系列或GalaxyNote5的2K分辨率,內容上只是承諾會有大量電影、圖片和游戲,有待觀察。如果要讓HUAWEIVR提升實力,估計就要等待P10或者其他更高分辨率的手機出現了。”
據了解,華為后面并沒有公布“HUAWEIVR”的具體上市時間和售價,說明現在用戶體驗到的均為原型工程機,各方面還在改善和研發。
從4月到11月,經過差不多7個月時間,但在Mate9發布會上,余承東只花1分鐘快速、簡單介紹新款VR頭顯,草草了事,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首款VR頭顯還沒有獲得技術上的巨大突破,但迫于市場的某些需求,只能推出一款正式的頭顯。
無論你承認不承認,在移動VR領域,三星和Oculus合作研發的GearVR依然是體驗最好的設備,屬于標桿產品。從硬件配置、內容豐富度以及用戶體驗,GearVR都還處于老大哥的地位,而其他移動端硬件還遠遠達不到VR該有的體驗。但由于GearVR必須適配三星高端手機,因此又成為了阻礙其進軍大眾市場的道路。Oculus移動部門副總裁MaxCohen在最近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如何讓數以億計的用戶獲得VR頭顯才是關鍵。
阿里Buy+閃亮登場然并沒有火花四射
繼續看大廠,除了華為,最近最出風頭的當數阿里巴巴。在雙十一推出Buy+,可謂風光無限。用戶打開淘寶界面,就可以在虛擬的國美商場購物。但在雙11后的第一天,這項應用就草草結束了。
當然,Buy+最大的作用是啟蒙用戶了解VR,但就技術而言,并沒有展現VR該有的交互和故事性,視頻中的可操作演示商品基本上就是初級CG。
Buy+項目技術負責人袁岳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雙十一活動只是一次試水,要在消費者端真正普及VR購物,VR內容生產是關鍵,首先要解決如何低效將數以億計的商品3D建模;其次是網絡寬帶、顯示設備分辨率以及電池等因素都需要改善,這需要大環境共同來推進。
負責京東實驗室研究以及京東在VR/AR購物技術支持的翁志在接受采訪時則表示,3D建模和VR硬件普及是阻礙VR購物的最大障礙。高質量的物品建模,不僅需要還原了物品的立體效果,還要盡可能回復商品原本的材質,甚至根據不同布料反射出的光亮。
因此,總的來看,阿里的Buy購物只能算一次營銷活動,給消費者帶來的是未來購物場景的想象。距離普通消費者像使用手機APP一樣順利完成購物、支付等購物閉環,可能還需要5-10年時間。
從阿里巴巴的動作來看,除了投資AR公司MagicLeap之外,最大的布局就是成立GM實驗室研發虛擬購物。就VR購物的展示,AMDVR計算平臺與方案總監楚含進給出的評價是:沒有可圈可點之處,沒有體現VR所具有的可見即可信的特點,只是國內VR行業沒有什么新聞,只好拿它做頭條。
谷歌套路越來越深Daydream可望不可即
再來談談被寄予很大希望的谷歌Daydream系統。谷歌在VR領域的野心明顯是將Daydream變成一個Android系統標準的VR平臺,未來會有數不盡的手機廠商兼容該平臺。也就是說,谷歌注重的是底層系統。
可Daydream能夠承受起“VR基礎平臺”這個重任嗎?從目前來看,答案毫無疑問:不能!關于這一點,谷歌VR負責人ClayBavor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
“谷歌已經發貨的首款DadydreamView頭顯只是做給合作伙伴的‘范例’,僅僅是谷歌在VR研發上一小步,現在VR還處于初期,還有99.9%的事要去做。”
那么,DaydreamView這個范例到底效果如何呢?國外VR垂直媒體uploadvr記者上手后給出了如下評價:
“我發現DaydreamView有許多光線上的問題,我只有盡可能把這款頭顯向上移動才能讓畫面看起來正常。所以在運行的過程中我也一直有不舒適感。......每當我打開應用,手柄的虛擬顯示總是會延遲。我現在不再認為這款頭顯可以贏過GearVR。”
美國知名科技媒體BusinessInsider給出的評價是:
“Daydream是谷歌VR野心的良好開端,但仍然不適合面向大眾;Daydream還是感覺處于試驗概念階段,而非完全開發的產品。因此谷歌仍然任重道遠。”
因此,當大家對谷歌發售DaydreamView頭顯后,大聲歡呼“VR行業即將爆發”時,87君只想潑一盆冰冷冷的水:請透過現象看本質!早著呢,還需要5-10年!
為什么87君自信滿滿的這么說呢?除了用戶體驗和媒體的測評反饋外(當然這只是現象),阻礙Daydream頭顯普及的原因有哪些(這是本質)?關于這一點,我們需要先明白谷歌最近公布的適配Daydream平臺的手機標準:
·CPU必須具備至少兩個物理核心;
·必須支持持續性能模式,這是AndroidN的新特性;
·屏幕的分辨率必須不低于1080p,強烈建議采用QuadHD(1440p)或更高分辨率的屏幕;
·屏幕尺寸必須在4.7英寸到6英寸之間;
·設備在VR模式下刷新率必須達到60Hz;
·設備顯示屏延遲灰到灰、白到黑和黑到白的切換時間必須小于或等于3ms;
·屏幕必須支持低持久性模式,持久性≤5毫秒。
可以說,目前市面上絕大部分的Android手機都不滿足這個高標準,符合要求的手機只有谷歌發布的兩款Pixel手機,以及華為Mate9Pro。能夠滿足要求的手機在未來也不會太多,因為能夠達到標準中提到的屏幕延遲性和持久性只有OLED屏幕,但這種屏幕的產能并不高。根據研究機構TrendForce的預計,2017年全球的OLED顯示面板會出現嚴重短缺,主要廠商三星的生產量僅夠供應蘋果一家。
因此,可以說谷歌Daydream系統“坑”了一大批手機廠商,而距離DaydreamView頭顯的普及也不是一兩年可以達到的。谷歌所說的開放“Daydream”平臺,似乎只是說說而已,并不能短時間兌現,況且這個系統的研發才完成“0.1%”,即使開放了,不完美的體驗,用戶依然不會接受,大眾市場也只能觀望。
技術進展緩慢“寒冬論”如期而至
華為和阿里巴巴這樣的大公司代表了中國科技巨頭對VR行業發展的一種態度,總體來說比較謹慎,并沒有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財力,技術上也沒有特別深的累積。
楚含進曾表示,總體來看,國內的BAT在VR領域并沒有像國外大廠一樣專心做技術研發,只是形式上的簡單布局,與國外還是有很大差距。
專注于天使輪和A輪投資的硅谷風險投資公司精準資本CEORyanWan在接受采訪時也曾表示,美國在AR/VR具有領先的技術,中國只是在資本和市場上占據巨大優勢。
中國只是在等待,等待開源、等待開放。中國巨大的移動VR市場對谷歌的Daydream系統寄予了很大希望,但谷歌的“套路”似乎越來越深,Daydream系統對Ready手機要求極其嚴格、支持的內容卻極度匱乏、體驗并不完美,而且等待標準的降低似乎需要更多核心技術的研發,需要時間和耐心。
在PC端VR市場,HTC和Oculus雖然可以提供較好的體驗,但由于價格昂貴,依然只能存在于B端市場。調查公司SuperDataResearch最新報告指出,到2016年底,OculusRift預計銷售達到35.5萬臺,而HTCVive銷量達到42萬臺。這一數量足以說明VR還遠處初級階段,距離走向大眾市場還需要漫長的時間。
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虛擬現實行業被炒得火熱火熱,但“熱量過多,就會膨脹”,因此來一陣猛烈的“寒冬”又何嘗不是好事呢?至少可以讓讓越來的越多的VR從業者清醒一下,反思一下事實,然后靜下心來做技術研發,解決產品中出現的種種痛點,也讓資本謹慎起來,把資本真正投給認真做技術的企業。
達爾文在生物學中提出的“強者生存”的結論依然適合于商業競爭,“寒冬”凍死一批弱者,凈化一下市場,反倒可以更有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至于業界常常掛在嘴邊的“產業爆發”,87君倒覺得“欲速則不達”,還是遵從事物發展的規律慢慢等待吧。5年或者10年,只要你對VR還有信心,時間越久,技術累積的沉淀的越多,最終的產品所展現出的價值也會越大,這是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