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之重器,制造業的影響不言而喻。作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場,56%工業機器人應用在中國,業內預計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銷售量將達到15萬臺,保有量將達80萬臺。這個數據在5年后翻一番,或將再次刷新紀錄:到2025年,工業機器人年銷售量將達26萬臺,保有量將達180萬臺。
工業機器人看似“錢途”無量,但當下腳步走的卻異常艱難。相關數據顯示,從2008年到2015年,我國機器人銷售年均增長率達36,世界平均機器人密度為62,我國僅為30,與近鄰韓國比,還不到其百分之十。
在上半年舉行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李東介紹,初步統計,目前國內涉及生產機器人的企業超過了800家。也有相關數據顯示,國內的機器人園區也超過了40個,整個機器人產業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
但是在這種蓬勃發展背后,我國產工業機器人自身卻存在核心零配件主要依賴進口、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以及競爭力薄弱等痛點。
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中,除了生產機械臂、機械手這些產品,像高端的伺服電機、控制器、減速器等基本要依賴進口,從核心零部件到整機,整個產業鏈我們是一點也點不到優勢。
早在很久之前機器人就被列入重點攻關領域了,1986-1990年機器人產業也是榜上有名,“十二五”規劃中更將其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那么,國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技術如何突破?
加大力發展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制造,這樣不僅有助于推動我國制造業質量和效率上的提高,還可以促進我國裝備制造業產業升級、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具有重大的意義。要主動利用好中國智能制造龐大的市場需求,確立自主品牌主導的發展思路。
加強組建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過新型的“產學研用”合作的高端研發實體模式,為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搭建起一個產業核心技術、共性技術研發服務平臺及技術成果轉化平臺,從而打破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