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基礎工程為先 汽車制造升級開啟品牌時代

時間:2016-07-0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自主汽車品牌勢必要捅破價格的天花板,依靠品質、品牌走下去、“走出去”。然而當前我國品牌發展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產品質量不高、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突出。

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自主汽車品牌勢必要捅破價格的天花板,依靠品質、品牌走下去、“走出去”。然而當前我國品牌發展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產品質量不高、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突出。為此,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如何夯實品牌基礎、推動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升級做出部署。從近期開始,中國汽車報網將分期推出“供需結構升級下的品牌提升路”系列報道。

《意見》圍繞優化政策法規環境、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三大任務,提出大力實施品牌基礎建設工程、供給結構升級工程、需求結構升級工程和凈化市場環境、清除制約因素等保障措施。這其中,要發揮品牌對汽車業供需結構改革的抓手作用,為其營造良好環境和夯實發展基礎是必要前提。

■優化自主品牌發展外部環境

品牌的創立和建設離不開市場。與國外相比,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起步較晚,市場競爭機制和監管體系尚不健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自主品牌的市場推廣和發展。

廣汽乘用車總經理吳松曾指出,地方保護是中國打造世界級汽車品牌的最大障礙。他舉例說:“我們到某個地方推廣傳祺車,當地政府要求我們在那里成立一家投資5000萬元的公司,但這5000萬元更適合用在產品研發和產品推廣上。所以不消除地方保護,優秀的國產品牌很難迅速成長起來。”對此,《意見》明確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業壁壘,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

同時由于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足,國內車企推出的產品仍不乏山寨的影子,如“借鑒”多款車型外觀的眾泰T600、與路虎攬勝極光“撞臉”的陸風X7。這些車型暢通無阻看似是對自主品牌的保護,但長遠來看,不利于車企創新,也影響自主品牌拓展海外市場。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宗巍指出:“當抄襲成本低廉、文化傾向取巧,自主品牌要形成強大實力后來居上根本不可能。”值得肯定的是,此次《意見》提出研究提高違反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等犯罪行為量刑標準,還言明“追究執法不力責任”。

對于誠信體系建設,中國市場學會汽車營銷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薛旭表示,目前絕大多數自主車企能夠做到誠信經營。不過在經銷商層面,因合格證被4S店抵押致車輛無法上牌、消費者以新車價格買到二手車等問題時有發生。“政府應加強對汽車銷售和售后環節的監管,提高企業失信成本”。此外,《意見》還提到制定獎項等激勵政策,鼓勵產品創新和弘揚工匠精神。

■提高質量標準和檢驗檢測能力

打牢品牌發展基礎,推行更高質量標準被《意見》列為重中之重。劉宗巍解讀文件稱,國家及行業標準與企業標準應各自發揮作用。國家標準是下限和基礎,應充分考慮本土企業的平均水平而略有超前,逐步與國際接軌,進而在優勢領域形成引領。企業則應基于自身發展階段,盡可能制定高于國標的企業標準并嚴格執行。他強調:“以標準倒逼產品質量提升主要是針對企業而言,國家標準更應注意系統性、均衡性和有序性,而非一味追求高指標。”

具體到汽車行業,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顧問杜芳慈告訴記者:“我國關于汽車產品的質量標準總體算嚴格,汽車基本制造能力滿足世界平均水準。而問題在于標準增長快、淘汰慢,一些汽車零部件的標準較低。未來相關部門應在標準系統性上做文章。”

即便有了更高的標準,實際執行也往往打了折扣。如受技術和人員水平所限,汽車產品檢測能力一致性較差。研發環節的薄弱使我國基礎零部件的精度與國際有一到兩個等級的差距。此次《意見》提出加強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形成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對車企質量提升和品牌建設至關重要。

■搭建創新平臺攻關共性技術

我國工業企業的規模效應未轉化為品牌效應的根源仍在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如劉宗巍所說,國內車企科技活動水平及層次普遍偏低,創新成果產業化進程緩慢。只有加強體系建設和自主創新,本土車企才能在打造品牌上有所建樹。

近年來,以長安汽車、江淮等企業為代表的自主車企紛紛加大研發投入,致力于新能源、智能網聯等新技術開發。但在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基礎平臺建設上,還需國家為企業提供頂層設計支持。為此,加強研發機構建設,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建設產品設計創新中心,支持重點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大數據平臺等內容被寫入《意見》。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強調:“國家面向行業建設的研發機構、創新中心,應區別于企業自身的研究院,著眼于長遠的基礎性研究和前瞻技術,并加速創新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他同時指出,在引導汽車產業鏈協同及汽車業與信息技術、新材料等產業融合方面,國家層面應積極作為。

賽迪智庫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厚明則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設立質量強國建設專項基金,用于支持各類企業以創新提升質量水平。

■完善品牌評價體系增強軟實力

中國品牌弱勢同我國企業品牌意識淡薄也不無關系。用薛旭的話說,中小企業不重視品牌建設,大型企業則主要依賴規模效應支撐品牌推廣。“國內車企雖有品牌活動,但多是對跨國車企的模仿、跟隨,對品牌的認識并不清晰。”

據張厚明介紹,目前國內市場還存在著各種不正規的品牌評定機構。這些機構采用不同標準評定所謂的“馳名品牌”,損害市場公平競爭的同時,也給正規企業的品牌建設信心帶來負面影響。且許多關于汽車品牌影響力、汽車品牌滿意度排行的評價指標也欠科學。

針對上述問題,《意見》明確,培育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評價理論研究機構和品牌評價機構,發布客觀公正的品牌價值評價結果以及品牌發展指數,逐步提高公信力。積極參與品牌評價相關國際標準制定,推動建立全球統一的品牌評價體系,增強我國在品牌評價中的國際話語權。

劉宗巍表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公信力的第三方評價機構,有利于以量化的結果宣傳展示優秀自主品牌的進步,如C-NCAP(中國新車評價規程)就給了很多自主品牌證實自身汽車安全性能顯著進步的機會。”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