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碳匯擁有量占全國的17%,風、光、煤、電的儲量及產能在全國數一數二。2013年,內蒙古立足資源優勢,著眼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戰略需要,提出了“8337”的發展思路。內蒙古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正式明確了“保障首都、服務華北、面向全國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的定位。
綠色風電正向替代能源過渡
2004年11月20日,內蒙古首座抽水蓄能電站1號機組成功投產發電,可謂是呼和浩特清潔能源發展史上一個標志性事件。
2011年,國家將內蒙古定位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
2013年,內蒙古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正式明確了“保障首都、服務華北、面向全國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的定位。
2014年,國家能源局又將內蒙古自治區省級能源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
為發展清潔能源,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提出了“追風逐日”和“就地轉化”:一方面,大力發展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做足“追風逐日”文章;另一方面,大力推進煤的清潔生產和高效利用,積極發展高水平火電,抓好重點煤炭基地建設,著力提高煤炭向清潔能源的轉化比例,提高煤炭的就地轉化率。
據了解,目前內蒙古全區廳局級建制的發電(能源)集團公司超過10家,規模以上發電單位達527家,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增加到29%。綠色風電已由補充能源向替代能源過渡。“十二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行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在內蒙古自治區GDP中占比已上升到三分之一,內蒙古電力裝機由6458萬千瓦增加到1億千瓦,風電裝機由968萬千瓦增加到2316萬千瓦,并保持著發電裝機、人均裝機、風電裝機、風電電量、外送電量5項全國第一的紀錄。開工建設錫盟至山東等4條特高壓外送電通道,蒙西電網變電容量突破1億千伏安。
據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天然氣產量290億立方米,增長3.2%。發電量達到3928.8億千瓦小時,增長1.8%,其中,風力發電量407.9億千瓦小時,增長4.6%。追“風”逐“日”成為清潔能源起飛的“引擎”,也為內蒙古自治區帶來了碧水藍天。清潔能源,風光無限,在綠色的浪潮中內蒙古自治區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光伏產業全產業鏈競爭優勢凸顯
光伏發電是通過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直接轉變成電能。內蒙古太陽能資源豐富,全區太陽能年總輻射為4599~7884兆焦/平方米,年日照時數為2600~3400小時,僅次于西藏,居全國第二位。全區大部分地區年太陽能總輻射在5000兆焦/平方米以上,其中阿拉善盟、鄂爾多斯市和巴彥淖爾市等地區的太陽能資源較好。
由于呼和浩特豐富的太陽能資源、較低的電價,吸引了中環、晶環、神舟硅業、晟納吉、華夏聚光、山路集團等新能源產業龍頭企業在此扎堆兒,帶動了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而且呼和浩特起步就開始謀劃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從上游多晶硅、單晶硅生產,到中游太陽能電池板再到下游太陽能電站,應有盡有。尤其是被批準成為“全國光伏應用示范試點城市”后,這一路線圖更為清晰了。目前,呼和浩特光伏產業園已引進7家光伏生產企業,3家光伏電站投資企業,形成年產多晶硅5000多噸、單晶硅10000噸、電池組件100兆瓦、石英坩堝3.6萬只的規模,有望成為內蒙古最大光伏產業集群。鏈上的終端產品———光伏發電應用也已拉開帷幕。全市在建8個光伏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達74萬千瓦。
內蒙古自治區太陽能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呂瑞強說,現在,太陽能利用技術已經非常先進,無論在平層和高層都可以安裝太陽能熱水器,也可以發展光伏發電產業。就光伏產業存在的問題,呂瑞強認為,相關管理部門應該重視新能源開發建設,加大對光伏利用產業的支持。同時,也要加強與其他部門的溝通、協調與合作,從而保證國家政策的落實。
新能源成為“十三五”經濟發展新動能
告別一個5年,迎來又一個5年。“十三五”,內蒙古自治區堅持“節約、清潔、高效、安全”的戰略方針,大力推進煤炭清潔轉化、高效利用,實現煤炭轉化率超過50%。
發展清潔高效、大容量燃煤機組,有序推進呼倫貝爾、錫林郭勒、鄂爾多斯3大煤電基地大型坑口燃煤電站群建設。到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火電裝機達到1.4億千瓦,新建機組嚴格執行先進的能效、水耗、排放標準,6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占比提高到50%。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進一步提升內蒙古自治區煤電高效清潔發展水平,加強石油、天然氣開發利用,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
到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外送電能力超過7000萬千瓦,一次能源供應能力占全國的20%左右,能源外送量占全國的40%左右。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