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上海制造業占全市GDP力爭保持在25%左右。打開年初出爐的上海“十三五”規劃綱要,這條首次被寫入上海中長期規劃的內容,格外引人關注。
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制造業占GDP比重還在30%左右,25%目標的提出,真實反映了上海制造的現狀。從30%到25%,從當下開始的未來五年,上海制造是一路退守,還是尋找全新發展路徑?
又到不得不變之時
隨著二三產業此消彼長,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上海制造業比重退坡就已形成明顯趨勢。今年前兩月,從相關部門和企業反映的情況看,上海工業受內外部需求低迷、前期投資減速等影響,下行壓力加劇。
上海“十三五”規劃起草組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規劃總體淡化了經濟發展領域的量化指標,但對于制造業,在反復討論、斟酌后,還是提出了25%的比例目標。“制造業關系著上海的就業穩定,更是實體經濟的核心,沒有一定比例的制造業,服務業發展會受到影響,科技創新中心也會失去依托。”
保持25%的GDP占比,上海制造靠什么?顯然,僅僅依靠過去雄厚的工業基礎,被動守住存量,已經舉步維艱。
上海制造中,強如寶鋼,也開始了關乎生死存亡的轉型。去年寶鋼湛江項目高爐點火,近千萬噸鋼鐵產能從上海向廣東轉移,在轉移過程中,還有一大批相對低端或不符合市場需求的產能被主動淘汰。鋼鐵巨無霸的轉型,必然對上海制造業的產值比重造成巨大影響。
寶鋼的轉型是一個信號,它說明改革開放以來,支撐上海經濟突飛猛進的制造業,發展到今天已到不得不變的階段。
新增長極并不罕見
因為提前布局、提前轉型,足以支撐上海未來的新動能,在制造業中并不罕見。
今年年初,浦東金橋,上海第一座豪華汽車工廠凱迪拉克生產基地在寒冬中竣工投產。時隔8年,上海投建的又一座汽車工廠,擁有國內首個生產全鋁車身的車間,其中386臺機器人成為工廠主力,展現著未來智能制造的雛形。
同在浦東,中國商飛的張江研發中心和祝橋總裝基地,正在合力為第一架C919國產大型客機研制、安裝最為復雜的“神經系統”。今年年底,第一架國產大飛機即將飛上藍天。
另一個舉足輕重的重大項目豪華郵輪,又排上上海制造的“日程表”。目前,中外各方已在簽署項目合作協議,擬在上海建造中國第一艘豪華郵輪。雖然造船業整體面臨產能過剩,但全球豪華郵輪產業卻存在嚴重供不應求,這一難度比建造航母還高的產業,必定在未來給上海造船業帶來脫胎換骨的影響。
上海制造的新舊動能轉換不是第一次。改革開放初期的1992年,擁有50萬職工的上海紡織工業年利稅,被只有2.4萬職工的汽車工業一舉超過。那時,裹挾著市場經濟大潮的重化工業,徹底取代了作為計劃經濟代表的輕紡工業,實現上海制造的第一次動能轉換。中外合資、市場換技術,帶來的大工業浪潮,引領上海2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
如今,又一次的動能轉換已經開始。大飛機、豪華汽車、新能源汽車、燃氣輪機、豪華郵輪等等,它們所代表的新一代制造業,雖然才初露端倪,但前景不可估量。這些智能制造、極限制造,取代傳統重化工業在上海的分量并成為新增長極,只是時間問題。
動能轉換不只是產業更替
新舊動能轉換僅是新產業取代舊產業嗎?
如果只是一條生產線代替了另一條,一座工廠取代了另一座,而研發、生產、經營的理念與模式沒有改變,那么新的產能很可能再度變成需要淘汰的落后產能、過剩產能。專家指出,上一次上海制造動能轉換,實質是市場經濟取代了計劃經濟;而這一次,產業革新更替,背后必然是從不健全的市場體制,向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哪怕上海承擔的國家戰略項目,它的發展也不會游離在市場機制之外,也需要依靠企業和企業家,不斷試錯。”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表示。
這種轉變,在國產客機項目中尤為典型。中國商飛公司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初成立,直到如今第一批支線客機即將直面市場,世界卻已經進入“后危機時代”,市場需求發生深刻變化。“從ARJ21啟動之初,我們就沒有去游說政府幫忙賣飛機,而是選擇問計市場,問計客戶。”中國商飛客服公司專家咨詢組高級顧問、原中航商飛公司總經理湯小平介紹,雖然ARJ21和C919是國家戰略項目,但項目團隊一改過去“技術自戀”的習慣,轉而和客戶形成關系緊密的“戰略同盟”。因此,雖然客機項目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但研制過程始終緊緊貼合客戶需求。“這是國內首次采用國際民機研制決策通用規則的實踐。”
當上海傳統汽車產業向互聯網汽車、新能源汽車轉型,也并非只是產品模式的轉變。隨著上汽集團新能源汽車產業日漸成熟、第一輛互聯網汽車即將問世,其產品背后的創新氛圍、創新機制都在發生質變。“我們鼓勵工程師去創業,他成功了,上汽可以對其進行收購或開展產業鏈合作;若是失敗了,可以回到原先崗位。”上汽集團總工程師程驚雷介紹,這種大膽的“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機制,在上汽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機制,未必適合傳統工業需求,但在‘互聯網+新實體’時代,卻是推動產業轉型的有效動力。”
重大戰略項目的興起和其背后蘊含的變化,是上海制造實現根本性轉變的縮影。占GDP總量的25%,意味著從現在開始到“十三五”末期,上海制造規模比重還可能進一步減小,“大而全”的標簽將成為過去,曾經涇渭分明的產業規劃、重點行業導向模式也將發生根本轉變。屆時,占上海經濟四分之一天下的制造業,擁有哪些產業或許并不重要,核心問題將是:依靠創新驅動、發揮市場決定作用、以企業為真正市場主體等,能否成為未來上海制造業的特征與內涵?
“從這個角度看,上海制造業的結構調整仍將持續較長一段時間,我們并不需要為短期回落過度擔憂,也不需要過于期待短期內出現回升。”陳憲認為,上海制造要突破供給側瓶頸,不在于短期內新增多少投資,新開工多少條生產線,而在于立足長遠,聚焦體制機制,探索新的發展路徑。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