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作為重點發展領域之一,是制造業升級智能制造的重要力量。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對整個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發表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銷售的機器人達到5.7萬臺,同比增長54.6%。這個數量占全球機器人銷售量的25%。其中,有1.7萬臺左右產自中國本土,其銷售額同比增長60%,達到30億元人民幣。中國的機器人市場已經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第一位。
機器人作為新興的智能制造的重要載體,被稱作是“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前景何其令人振奮!尤其是今年我國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機器人作為重點發展領域之一,是制造業升級智能制造的重要力量。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對整個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機器人“十三五”規劃頂層設計逐漸明朗
根據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時透露的消息,即將在10月份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主要議程是研究關于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也就是說,機器人產業的“十三五”規劃很有可能會在10月份出臺。
按照慣例,“十三五”規劃預先調研工作早在去年下半年就開始,而編制工作在今年初夏啟動。而在今年的7月份,工信部就有透露消息稱,《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簡稱《規劃》)已經完成初稿,正處于修改完善階段,有望在年底前發布。
機器人產業研究專家羅百輝認為,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將成為繼2013年底印發《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后推進產業發展的又一重大政策加速器。
機器人“十三五”發展規劃進入實質編制階段
隨著機器人“十三五”規劃進入實質性編制階段,外界對這份“千呼萬喚仍然不出”的文件充滿了好奇心。不過,工控中國小編從之前工信部網站以及相關人士透露的信息中,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
在今年5月份召開的2015年世界機器人大會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毛偉明在會上透露,工信部圍繞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將重點開展以下工作:一是制定我國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計劃于11月底前發布;二是積極爭取有關政策,支持機器人的研發、推廣應用,以及標準體系建設;三是加強機器人在重點制造領域的推廣應用。這些重點工作可以工信部在編制“十三五”規劃中的諸多傾向。
機器人“十三五”規劃的“只言片語”
1、《規劃》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包括加強基礎理論和共性技術研究、提升自主品牌機器人和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化能力、推進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的應用示范、建立完善機器人的試驗驗證和標準體系建設等;
2、《規劃》提出了市場主導、質量為先、強化基礎、創新驅動的發展原則,實現在助老助殘領域、消費服務領域、醫療領域等重點領域的示范應用,并開展核心零部件攻關、前沿共性技術研發、醫療康復機器人應用等重點工作;
3、工信部將重點推進工業機器人在輪胎、陶瓷等原材料行業,民爆等危險作業行業,鍛造鑄造等金屬工業行業,以及國防軍工領域的推廣應用。從頂層設計的高度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將助推機器人行業不斷發展壯大;
4、機器人“十三五”規劃編制將根據智能機器人發展方向和趨勢對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進行布局,真正發揮出“機器人產業示范基地”的示范性、引領性、輻射性、帶動性,推進機器人服務平臺建設,讓用戶零成本地用起來。
把握“十三五”機遇期需仰仗全民創造力
發展機器人產業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中國機器人產業要抓住“十三五”機遇期,除了要有頂層設計、政策落實,我們還需要仰仗各行各業乃至全民的創造力。畢竟,就目前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現狀來看,除了市場,我們并不具備太大的優勢。
機器人產業研究專家羅百輝表示,在我國的機器人銷售當中,自主品牌的產品僅占28%,不到三成。我國與國際上的機器人制造主要差距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于技術;其次,在發展的空間以及理念上差距還是比較大。2013年我國自主品牌的工業機器人還是走的中低端的三軸四軸機器人為主的路線,高端的六關節機器人占比不足6%,我國的自主品牌還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機器人的技術不僅在于硬件,還需要背后的一系列的軟件,比如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感知技術。但是在這些產業鏈上,我國并沒有掌握太多的成熟應用技術和產品。
中國機器人產業從來不缺政策扶持,但正如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首席執行官羅軍在接受采訪時所說的,政策扶持固然需要,關鍵要找準方向,謹防走入“誤區”。目前我國通過對購買機器人的企業給予不同程度補貼的方式,促進傳統產業大量使用機器人,實現了傳統產業的升級,促進了大量機器人的普及。但是,由于國內機器人企業缺乏競爭力,在大量推廣使用中缺乏競爭力,反而被邊緣化,進一步擠壓了國內機器人企業的生存空間。
因此,機器人作為新興的智能制造的重要載體,其發展絕不能再重蹈傳統制造發展的覆轍。在“十三五”規劃的戰略高度上,以研發與市場需求“雙輪驅動”,開發出更多有實際需求的高技術產品,需要機器人企業和人才發揮最大的創造力。
展望未來,若有一天,國內每一個機器人基地,每一座制造業城市,乃至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每一個經濟區,都能形成多元化的“機器人生態圈”,產業鏈協作創新,區域協同發展,發揮極限創造力,我國在機器人產業發展上必將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