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國內機器人市場容量增幅平均高達50%,工業機器人是開拓市場的最大功臣。汽車制造業將逐步進行以機器人代替人力操作的改革,甚至富士康集團也提出要在其工廠大規模應用機器人。工業領域與機器人的高度結合已然是世界趨勢,而我國人力素質日漸下滑,擴大機器人應用也是我國未來發展中的必由之路。繼常州機器人產業園后,天津、昆山等地也陸續開啟機器人工業園的籌劃建設工作,為我國機器人產業騰飛作著準備。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只有21,距離全球55的平均水平還有很大差距,在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背景之下,至少可以預期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與全球平均水平相當,那么將有380億元工業機器人制造市場空間,1140億元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市場空間。
眾所周知,中國的低端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力價格上漲已經成為機器人行業增長的兩大驅動力。工業自動化進程快速普及有望彌補制造業投資增速下滑。而現狀是,我國工業機器人80%的市場被國際巨頭占據,本土龍頭企業2012年規模也才只有10億元。分析人士預計,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進口替代的空間巨大,年增長率有望超過30%,智能化裝備業前景可期。以某國際巨頭將工業機器人制造和系統集成規模做到200億元計算,本土企業至少有數十倍的成長性。
與其他行業一樣,我國機器人企業在與國外競爭時,拼的是價格和服務,但是我們認為這些只是表象。在核心零部件(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受制于人、進口零部件價格不低于國外對手、進口零部件占本體生產的機器人本體原材料成本高達85%的情況下,追本溯源,之所以能有價格和服務方面的優勢,源于充裕的工程師供給以及較低的工程師價格,即工程師紅利。憑借工程師紅利,在機器人系統集成領域,可以在應用軟件修改和售前售后服務方面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在本體生產領域,可以在底層軟件修改、對底層軟件進行定制化服務以適應最終客戶和集成商要求方面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
從我國在校生人數以及接受高等教育比例不斷提高的情況來看,工程師后續供給仍會比較充裕。國內機器人行業工程師目前平均年薪近8萬元,歐洲和日本機器人行業工程師平均年薪40萬元左右,根據歐洲、日本和我國工程師工資過去增長情況,假設歐日工程師工資年均增長1.5%,我國工程師工資年均增長10%,那么我國工程師紅利可以維持21年。悲觀假設我國工程師工資年均增長15%,那么我國工程師紅利也可以維持14年。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