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政府曾設立東莞市“機器換人”專項資金,從2014年起每年出資2億元,連續3年共6億元支持企業實施“機器換人”,最高補貼比例可達設備總額的15%。據東莞市經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東莞推廣“機器換人”,不僅能緩解東莞制造業企業用工不足、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局面,還能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加快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技術密集型企業的轉變,促使就業人員素質明顯提升,推動東莞整個城市的升級。
在德國寶馬汽車集團的宣傳片中,自動體、一體化和智能化的生產流程,讓人很直觀地感受到制造強國智能技術的強大。反觀國內,我們雖然頂著“世界工廠”的帽子,卻大而不強,傳統制造業的升級改造已然迫在眉睫。以珠三角為例,貼牌生產的代加工廠林立,依托于低勞動成本的小加工廠形成集群效應,長期是珠三角尤其東莞市制造產業的特點。
但是,在人口紅利消失、制造成本不斷增長而利潤下降的情況下,很多勞動密集型的代加工廠已然難以為繼,要么紛紛轉至勞動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要么就只有選擇關門倒閉。針對有媒體報道廣東特別是東莞以出口為主的制造業出現一股企業“倒閉潮”,東莞市長袁寶成曾在多個場合表示,東莞沒有出現“倒閉潮”。他認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根據自身實際不論作出增資擴產還是產能轉移的行為都是正常現象,少數企業倒閉是正常現象。
不過,諾基亞東莞工廠等一批企業的倒閉,給傳統制造產業占比較重的東莞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尤其那些“只賺一毛錢”的手機代加工廠,自然已經難以為繼。這一情況在長三角等諸多地方同樣存在。那么,這些地方如何實現有效突圍?“機器換人”無疑是最有效的路徑,也是最優的選擇手段。“機器換人”不是簡單的人工替代和智能轉換,而是生產流程的全面升級、生產工藝的全面優化、用工結構的全面調整,是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改造以及新型產業的迅速崛起。
人口紅利消失、生產能力過剩,競爭的扁平化重復,是東莞制造產業面臨的形勢。要么選擇在逆境中求變生存,要么就是在虧損中破產。作為傳統制造業重鎮,實行“機器換人”方可實現鳳凰涅槃。不過,“機器換人”顯然不是為換而換,也不是簡單“做減法”——這邊機器人上陣,那邊用工就自動減少,這是一個體系化的建設過程,尤其需要一系列的支持系統作為后臺。如果把整個東莞的自動化升級作為一個大的平臺,那么其支撐系統是什么,由什么來進行內部操控,軟硬件如何進行有效的匹配?解決了這些關鍵問題和環節,“機器換人”的戰略才能得到順利實施。
從“機器換人”所需要的資本,到技術市場所能提供的技術方案、服務方案,抑或是人才市場所能提供的技術工人,這些都需要得到系統化的構建。政府的主導與力推當然是好事,用公共財政和政策紅利發揮杠桿的作用,也確實能起到助推的作用。然而,升級的動力還需要“市場的決定作用”,后續的支撐體系也需要靠市場的自我完善和培育。如何厘清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如何在政府的有效引導之下,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如何有效整合全社會的資源,讓“機器換人”不僅有數量上的提升,還有質量上的體現,都是東莞“機器換人”戰略能否走得又好又快所面對的壓力。
尤其在長期的路徑依賴下,打破思維和行為定勢,大力推行改良和改革的難度相當不小。“機器換人”是產能升級的“東莞路徑”,這是一條無可回避的現實選擇,也是實現突圍的當務之急。現在,“換不換”的共識早已形成,但“如何換”的實現方式,“怎么樣”的結果驗證,都離不開科學、合理的安排與設計。目前,“機器換人”的動力和主導仍依托“政府一級”,如何讓其向市場過渡,讓市場的各種資源與要素都積極參與,讓資源、人力、技術和理念都全面跟進,需要通過“東莞嘗試”去打造成一個“中國智造”樣本。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