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十一黃金周,美團和大眾點評網合二為一,上演從相殺到相愛的劇目。
一個周末,亞洲兩大經濟體中國和韓國“全方位”握手,雙方領導人達成雙邊經貿、人文、科技、環保、質檢等17個合作。
此次中韓雙方達成的一個重要共識就是,打造對接創新發展戰略的新平臺,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同韓國“創造型經濟”、“中國制造2025”同韓國“制造業革新3.0”之間的對接。總理指出,在世界經濟低迷、復蘇艱難的情況下,中韓攜手合作創新突破,不僅會給兩國經濟帶來新的動力,也將有助于世界經濟復蘇。
據韓聯社稱,李克強與樸槿惠就加強制造業領域的合作,積極推動中國政府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和韓國政府提出的《制造業創新3.0戰略》掛鉤,實現兩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達成共識。為此,兩國將加強在制造業政策、設計領域研究、綠色工廠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尤其是將建立工業機器人領域的長期合作機制,攜手推進與機器人產業有關的各種合作。
事實上,雙方針對于機器人產業的布局早已有實質性進展。今年我國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大戰略,旨在轉型智能制造,其中工業機器人將在這一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工業機器人產業將迎來史無前例的發展機遇。
韓國方面,近日韓國商貿部已經決定拿出67.5億韓元(約合1470萬美元)用于工業機器人的投資計劃,主要由三星負責制造。
事實上,21世紀以來,制造業面臨著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全新機遇和挑戰。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后,制造業重新獲得了重視,發展制造業成為尋求經濟發展的新出路,現階段兩國對于制造業轉型換代都有非常迫切的需求。
中國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世界工廠”,但是“中國制造”的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品檔次不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都成為“中國制造”提升世界市場地位的障礙。
然而,韓國的制造業從上個世紀70年代的工業化進程后開始,一舉成為韓國經濟的支撐點,占據著國民經濟的重要地位。韓國產業門類齊全,技術先進,在世界制造業中有重要地位,三星、LG等品牌享譽國際。但近年來隨著勞動人口數量的逐年下降,生產性能升級減緩以及國際競爭日益加劇,韓國制造業也正在面臨一場巨大的危機,步入了“要么創新,要么滅亡”的死循環中。
為了解決制造業面臨的困難,中國國務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了《中國制造2025》,被稱作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而韓國版的“工業4.0”則比中國更早一些。2014年6月,韓國推出了《制造業創新3.0戰略》。2015年3月,韓國政府通過對上述計劃的完善,發布了《制造業創新3.0戰略實施方案》。
該計劃投入大約230億美元資金,其中政府直接投資僅占10%不到。計劃提出,在2020年之前打造1萬個智能工廠,將國內20人以上的工廠中的1/3改造為智能工廠。其中,大數據、3D打印和物聯網等智能技術將在2017年得到萬億韓元的投入。
“工業4.0”的中心是工業的自動化、虛擬化、智能化。而中國具有的資金優勢和韓國具有的技術優勢相結合,將會為兩國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