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國務院要求,明年3月底前,全國各地都要發布充電基礎設施專項規劃。鄭州市計劃由鄭州市工信委牽頭,到2015年底,在全市建設大中型充換電站4座,各類充電樁800個以上,以確保滿足全市新能源汽車充換電需要。
一下子建設這么多充換電站和充電樁,會不會以后成為擺設?要知道,5年前,鄭州已經建設了一批充換電站和充電樁。兩個充換電站,除了一個只為30輛電動公交車服務,另一個成了擺設;40余個充電樁,至今一個也沒有用上,原因是沒有電動汽車來使用。
看這形勢,是配套設施跟上了,但沒有電動汽車來跟它玩,問題出在了哪兒?似乎是電動汽車的數量遠遠不夠。不過,鄭州市提出,至2015年底要力爭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2000輛,數量說得過去了,但鄭州的電動汽車前景,不會再出問題了吧?這個不好說。
瀏覽電動汽車的新聞,說2014年特斯拉在中國很火,但市場表現并不那么拉風。原因何在?恐怕大多數人的答案都差不多:價格太貴,性價比不高;國內充電設施不完善,續航里程無法得到保障;充電麻煩且時間長,時間成本太高。這就是目前所有純電動汽車都面臨的充電設施、充電時長和續航里程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目前很難得到技術突破。
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寄望于充電設施建設了。有人形象地比喻說,如果電動汽車產業是枚硬幣,那么車與充電設施就是它的兩個面。現在終于鑄好了車這一面,但產業的重心卻要從“車”向“樁”轉移。結果就是,車企們鉚足勁兒開賣之后,卻發現還得幫客戶解決充電這個本不應該由自己接手的問題。這感覺很像一個人苦練了半年投籃,卻發現籃球賽之后,還要加賽用腳踢的足球。
這個比喻說明了,電動汽車產業并非是電動汽車企業一家的事兒,其發展涉及消費者、汽車制造商、電池制造商和電力供應商等各參與方的利益之爭,而且目前還缺乏相關的利益分配機制,尤其是在充電設施建設上。
具體而言,首先,電網公司與汽車企業在充換電站的建設上存在爭論。是優先發展純電動車,然后配套建設充電站;還是先把配套充電站建好,以吸引用戶購買純電動汽車。這個問題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使得目前的充電站建設滯后,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純電動汽車產業停步不前。其次,汽車企業和電網存在電池運營模式之爭。電網公司主推“換電”模式,汽車企業更樂意推“充電”模式,目前還未達成共識;此外,建設充電樁等還涉及物業部門、土地部門等諸多利益相關者,都需要政府部門出面來解決。
目前,鄭州市計劃年底建充換電站4座、充電樁800多個,起碼在充電設施配套規劃上,有了不小的力度。但具體效果如何,還有賴于大量的工作來保證。比如,如何協調各方的利益關系,建立基于優化博弈的電動汽車運營模式和利益分配機制?如何使得充電設施效益最大化?等等。
電動汽車看上去很美,但真正要想它在鄭州的大街上很拉風,不是建幾座充換電站、充電樁就能解決的,而是要做的還有很多。任何一個環節落下,比如電價定價不合理、位置選擇不恰當等,都可能讓它拉風不起來。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