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應對人力成本上升和用工荒,機器人還可以提高制造業的質量和精度。”曾被視為“概念”的機器人闖入中國市場,呈現出爆炸式增長。面對大好機遇,不少地方政府不斷上馬機器人項目,據統計,國內已建在建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園有近40家。
8月31日,2015中國國際機器人大會即將在沈陽召開,環顧世界,中國已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市場,跨國機器人巨頭也正加緊布局中國市場。
參觀者在觀看數控機床用機器人
中國機器人是否“人”滿為患?
寶馬沈陽工廠焊接車間,火花四濺的自動化流水線上,近700臺進口機器人曲臂擺身,穿梭忙碌。
不經意間,曾被視為“概念”的機器人突然闖入中國市場,呈現出爆炸式增長。國際機器人協會統計,2014年,世界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27%,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量5.6萬臺,猛增54%,市場銷量連續第二年位居全球第一。
面對大好機遇,不少地方政府不斷上馬機器人項目,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已建在建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園有近40家;近兩年間,幾乎每天都會誕生一家機器人企業;相關制造企業總數從去年初的200余家,猛增至現在的800余家。
機器人能幫中國制造搶回訂單?
2014年,浙江廣博集團一個文件夾生產分廠,一位“新同事”入職:廣博自行研制的一臺全自動文件夾制造機,每分鐘能生產文件夾120個,理論日產能超過30個熟練工人。
山東青島海信集團近幾年每年都投入2至3億元打造“智能工廠”,到今年底機器人使用規模將達到上千臺。在生產場地沒有增加、工人數量下降的情況下,電視機產量由2011年的800萬臺增長到去年的1110萬臺,增長了39%。
周期性缺工、人力成本攀升、國際訂單減少……不少中國制造企業都面臨國內人口紅利漸失和全球性產能過剩的雙重壓力。
“除了應對人力成本上升和用工荒,機器人還可以提高制造業的質量和精度。”中國工程院院士蔡鶴皋說,這可幫助中國制造擺脫周邊國家低成本和發達國家高技術的擠壓,突破腹背受敵之勢,在訂單拼搶上贏得新優勢。
珠三角有些行業年均增速達到60%
在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去年9月投產的全國首條機器人智能生產線內,占地1.5萬平方米的偌大車間,機器人穿梭奔忙,兩三個工人成了“監工”。
“機器人的大量使用,讓這里基本成了無人工廠。”新松機器人公司品牌公關部負責人哈恩晶說。
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的數據顯示,珠三角工業機器人使用量年均增速達30%,有些行業甚至達到60%。
機器人多大程度上可以替代人工?如此大規模應用,被搶掉“飯碗”工人們該去哪兒?
相關專家稱,機器替代人工并不意味著原有崗位的工人必然面臨失業。機器將人類從原有的繁重危險枯燥的簡單勞動中解放出來,后者可以進入到更有創造性的高層次工作中去。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