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圩:到2020年,計劃培育3至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高端機器人方面國產機器人將占到45%左右市場份額。
3月7日消息,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兩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到2020年,計劃培育3至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至10個配套產業集群,高端機器人方面國產機器人占到45%左右市場份額。
苗圩表示,工業互聯網是順應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一個重點發展領域,也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互聯網+”最早實現的行業之一。據估算,在未來20年中,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至少可帶來三萬億美元左右GDP增量。
以下為記者問答現場實錄節選:
記者:我們注意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它是否是中國制造業未來的整體規劃和路線圖,基本思路是什么?與德國工業4.0相比,有哪些差別?
苗圩:今年“兩會”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制訂“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這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一件大事。回顧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在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這也是在歷史上我們時隔150年之后,重新又占據了制造業第一大國的位置。我們是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制造業強國,還沒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產業發展還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亟待突破。另外,我們還應該有一些重要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這些方面表明,我們還需要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去轉化、去努力、去奮斗。
根據這個思路,在中國工程院150多名專家花了一年半時間進行戰略論證的基礎上,我們又花了一年多時間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這個規劃大體需要用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我們也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戰略。“中國制造2025”也就是三步走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也是一個路線圖,也有它的時間表。
待國務院審批通過發布后,我們還要組織工業行業認真宣貫這個綱要。這個綱要的主要內容大致是幾個方面:第一是強調創新驅動,第二是質量為先,第三是綠色發展,第四是結構優化,第五是人才為本。通過實施規劃綱要,我們為后兩步走奠定好的基礎。通過這十年的努力,我們能進入全球制造業的第二方陣。
“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既有很多相同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之處。中國和德國工業發展的水平不在一個起點上,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從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德國實現工業4.0也需要8-10年,并不是德國現在已經實現了工業4.0,它在時間上和我們的“中國制造2025”大體在一個時間段。從內容上看,德國工業4.0和我們前期提出的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異曲同工之處。我看到一個介紹德國工業4.0很形象直觀的場景:工業3.0是機器設備數字化、智能化,圖上畫的是一個機器人從貨架上抓一個貨物裝進一輛卡車;到工業4.0仍然用了這張圖,只不過在貨架、機器人、汽車上都畫了一條小的弧線,這表明這三者互相都通過無線、寬帶、移動、泛在的網絡聯系起來。這就很直觀的表明,將來智能化的設備、產品之間,通過有線無線的通訊方式能夠連接在一起,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聯網或者工業互聯網的概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最近的講話中也提到了網絡經濟的概念。今年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工業互聯網的概念。我們要高度重視這方面發展的趨勢,抓住這一輪發展的機遇,趁勢而上,發揮后發優勢。
如果說有什么不同,就是我們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不同。德國總體處在從3.0到4.0發展的階段,我們的工業企業有些可能還要補上從2.0到3.0發展的課,然后才能向4.0發展。我們要結合中國的國情、中國工業企業的實際,把發展的路徑選擇好,走一條更好更快的發展道路。
記者:中國工業的4.0版本中,智能制造是否是很核心的一部分?目前我國的智能制造發展到什么水平?為推動智能制造發展,工信部將采取哪些措施?
苗圩:去年以來我們在研究國際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內涵到底是什么。盡管各方面認識并不完全一致,眾說紛紜,各有各的觀點,但是不同中有共同點。共同點是由于有線特別是無線、移動、寬帶、泛在的網絡的推廣和普及,帶來了新一輪發展的機遇?;ヂ摼W能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工業的生產方式,提供了很多新服務、新業態和新發展模式。而且互聯網的技術到現在還沒有走到盡頭,它的應用更是日新月異層出不窮,所以互聯網帶來的變化需要我們高度重視,認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