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專項實施方案》 (征求意見稿)

時間:2015-03-0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重點專項實施是進一步增強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支撐能力的重要舉措,提升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科研研究水平,培養一批大氣污染防治人才隊伍,為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提供系統化的技術解決方案和產業化技術。重點專項實施具有較好的基礎,隨著環境管理制度健全和監管的加強,將很好保障重點專項的順利實施。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專項實施方案

(征求意見稿)

一、意義和必要性

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巨大,以PM2.5和O3為特征的大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大范圍重污染天氣頻發,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氣污染防治,提出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2014年國務院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行全面部署,特別強調了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支撐的要求。

然而我國大氣污染來源多樣、成因復雜,大氣污染防治需要從重霾天氣的應對向大氣PM2.5和臭氧的協同防控轉變,控制技術重點需要從以往末端治理為主向全過程控制轉變,管理技術要求從城市向區域尺度的空氣質量監管轉變,這些都對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提出了新的迫切的需求。

二、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

自上世紀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和英國倫敦煤煙污染事件之后,發達國家經歷了漫長的治污歷程,通過建立嚴格的監測-減排-核查-評估等管理機制和支撐技術體系,不斷升級空氣質量標準和污染排放標準,實施全過程的污染綜合治理,實現了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從國內情況看,近年來,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科技取得了長足進步,開展了污染成因解析、污染源頭治理、污染監測預警等核心關鍵技術研究,建立了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示范區,相關技術成果在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北京APEC會議等活動中得到應用,積累了短期保障城市空氣質量的寶貴經驗。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正在實施被稱為“史上最為嚴厲”的大氣污染治理行動計劃,面對嚴峻的污染形勢和艱巨的治理任務,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撐能力亟待加強,全面提升我國大氣污染科學認知能力、源頭治理能力和決策支撐能力。

三、現有工作基礎

“十二五”期間,各部門、地方相繼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科研的支持,科技部、環境保護部制定了《藍天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實施了“藍天科技工程”、“清潔空氣研究計劃”等專項工作,中科院啟動了“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在廣大科學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批標志性科技成果,形成了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平臺,培養了一批經驗豐富的高水平人才隊伍。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氣污染防治科研工作。2014年4月,按照國務院研究部署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支撐工作會議的要求,科技部會同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委、環境保護部、衛生計生委、氣象局等相關部門,組織編制了《大氣污染治理的科研工作實施方案》,建立了大氣污染防治科技協調機制,統籌大氣污染防治科研工作,協同組織實施,為重點專項實施奠定了較好科研基礎和機制保障。

四、目標及主要任務

(一)總體目標

以支撐治理霧霾及光化學煙霧等大氣問題為目標,按照“統籌監測預警、厘清污染源頭、關注健康影響、研發治理技術、促進成果應用”的思路,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支撐工作頂層設計,完善協同攻關和成果共享機制,協同開展大氣污染形成機理、大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監測預報預警技術、污染高效治理技術、大氣質量改善技術策略等研究,提升大氣環境科學技術水平,促進先進適用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及產業化,為不同階段和地區大氣污染治理提供基礎理論和技術支撐。

(二)主要任務

1.統籌空氣質量監測預報預警研究,完善空氣質量監測技術及質控標準,建立統一科技信息發布平臺,促進數據共享。

2.加強對重點地區霧霾二次細顆粒物形成機理及擴散規律、影響霧霾和光化學煙霧形成因素、污染源解析方法等研究,為大氣污染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3.加強對大氣污染與人群健康關系研究,加強大氣污染與心血管、呼吸道等疾病關系及臨床診斷和防護干預產品等研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環境管理與疾病預防措施建議。

4.加強污染治理高效技術研發,研究落實鼓勵技術轉化應用政策措施,促進先進適用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有效支撐大氣污染源頭治理。

5.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管理政策及制度研究,強化大氣環境標準及治理技術標準研究,支撐大氣環境監管與制度體系建設。

6.開展重點地區大氣污染來源識別及區域聯防聯控技術集成研究,支撐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與空氣質量改善。

7.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國際科技合作,推進先進技術“引進來”和“走出去”,服務于大氣污染防治。

(三)實施年限

2015-2020年

五、組織實施方式與保障措施

依托現有大氣污染防治科技協調機制,發揮部門、行業和地方作用,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健全組織實施機制建設,強化重點專項一體化組織實施。發揮專業機構在項目管理中優勢,規范各項任務落實與實施。依托“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支撐專題服務系統”,構建信息共享機制和信息統一發布平臺,促進科研信息共享。

六、專業機構建議

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以下簡稱“21世紀中心”)長期從事資源環境領域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科研項目管理經驗,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申報受理、評審、立項、監督檢查、驗收、檔案管理、成果推廣等環節構建了規范的管理流程,逐步建立了科學規范的項目管理體系,形成了一支專業化、規范化管理隊伍。

在以往大氣污染防治科研項目管理方面,21世紀中心從“九五”末開始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原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相關項目管理,“十五”和“十一五”期間開始負責國家高技術研發計劃(863計劃)科研項目過程管理,負責了“十二五”藍天科技工程”國家科技計劃專項管理工作,通過專業化和規范化的管理,圓滿完成了研發任務。

21世紀中心將進一步加強機構自我完善,更好地服務于重點專項實施。

七、效益與風險分析

重點專項實施是進一步增強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支撐能力的重要舉措,提升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科研研究水平,培養一批大氣污染防治人才隊伍,為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提供系統化的技術解決方案和產業化技術。重點專項實施具有較好的基礎,隨著環境管理制度健全和監管的加強,將很好保障重點專項的順利實施。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