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用不了十年的時間,超過80%的美國家庭,就會和電力公司永遠地說再見。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余貽鑫,在天津市新能源協會報告會上分享的最新趨勢。日益低廉的光伏組件價格,還有不斷提升的儲能電池性能,是促就上述革命的關鍵因子。而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企業,是締造這場革命的幕后英雄。但英雄們的日子,如今卻并不好過。
價格裂變引發用電革命
早在去年3月份,美國前能源部部長朱棣文就在芝加哥大學表示,太陽能及儲能技術結合具有顛覆性。它們在發電和配電領域的影響可與當年互聯網所造成的顛覆性沖擊相媲美。如今這位曾考察天津新能源產業的前部長和諾獎得主,已經躲進實驗室,投入儲能新技術的研發中。
余貽鑫表示,未來5-10年,美國家庭只需花1萬-2萬美元,就能在自家安裝一套由光伏組件、儲能電池等組成的“小電站”。除了自發自用,這些美國居民也許還可以像日本福島地區農民一樣,向電力公司售賣多余的電能。“同樣的土地,他們在土地上方搭建光伏組件,地里繼續種菜,賣電的收入是后者的9倍。”
而書寫上述這些遙遠故事的人們,可能就在我們身邊。據統計,國內光伏企業占據全球60%左右的產能。在去年國內30吉瓦的光伏組件產品中,60%出口海外。
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院長趙穎指出,國內光伏企業在技術上的提升和產能上的擴張,直接拉動了產品價格的下降。現在,每公斤的多晶硅的價格在15美元左右,而10年前,它的價格卻高達400-500美元。國內企業的進入,改變了一切。
好前景難敵盈利難
作為推動能源革命的幕后英雄,國內光伏企業的生存狀態顯然不是英雄般的。最新統計顯示,國內近60家通過規范條件的組件企業中,產能在200-500兆瓦間的企業,平均利潤率為-0.2%;500兆瓦以上的企業,平均利潤率也僅為1.4%。
在上述困局背后,是國內市場乏力的同時,在國外開拓市場又遭遇“雙反”等重重調整的宿命使然。去年,國內前三季度的光伏組件的裝機量僅為4-5吉瓦,與30吉瓦的全年產能相比,杯水車薪。
“在當前光伏發電價格相對較高的現狀下,光伏產業的發展和石油價格、政策關聯緊密。”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中央圍繞光伏產業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很多地方政策仍然沒有對光伏產業發展形成共識,不少省市在光伏發電等關鍵領域仍然處于政策空白。
趙穎認為,依靠政策之外,相關企業的技術進步也至關重要,同樣的光伏組件,德國電站就能實現82%的效能,而國內的電站只有70%多。
圍繞光伏產業發展,美國家庭用電將發生的革命,或許值得注意。在余貽鑫看來,政府應該關注分布式光伏發電,不一定要在西北、西南地區建設大型的光伏發電站,再向東部地區輸送。
目前,天津市已經開始在分布式發電領域進行努力。此前,市新能源協會聯合天津市從事風電、光伏、三聯供及系統集成微電網等新能源相關的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40余家組成了天津市分布式發電與智能微電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立起分布式發電與微電網產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