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是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重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26日,投資5.6億元人民幣的重慶兩江機器人培訓及應用中心(學院)正式簽約,落戶中國內陸首個國家級新區重慶兩江新區。
重慶市政府在2013年發布《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計劃到2020年,重慶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兩江新區是重慶發展機器人產業的主戰場。
兩江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湯宗偉說,針對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缺人才、難融資等困境,兩江新區以“一區五平臺”對應破解。“一區”是指機器人整機總裝總成和關鍵部件制造區;“五平臺”則是成果孵化轉讓平臺、研發檢測公共平臺、人才教育培訓平臺、金融租賃支持平臺和展示運營維護平臺。
“五大平臺實際建成了機器人產業的生態產業鏈。”兩江集團總經濟師、兩江新區產業促進局常務副局長李光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稱,重慶機器人產業發展路徑與眾不同,不單重視制造。因為機器人裝備制造發展需要市場,而市場培育需要各種服務人才。目前,重慶這方面人才缺口3至4萬。
當日簽約的重慶兩江機器人培訓及應用中心(學院)按照“國內獨創、國際一流”標準建設,以開放式平臺學院的方式組織,無縫對接各機器人生產、使用企業,建成后在校生規模將達3000人,年培訓5000人以上。
李光透露,除工廠使用、維護、運行、升級需要的機器人產業人才,重慶各大院校正在謀劃以碩士班、博士班的方式培養機器人研發、設計類人才。這樣一來,重慶機器人產業人才將有梯度補充。
作為中國內陸首個國家級開發新區,兩江新區的機器人產業園將按照“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徑,依托中科院重慶研究院的智力支撐、平臺支撐和產業基地支撐,構建國家標準、標定、測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孵化平臺,整合全球優勢資源、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
兩江新區將首先發展制造環境下作業的工業機器人,逐步發展倉儲、搬運等非制造環境下的服務機器人,伺機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醫用機器人等的特種機器人,最終形成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為主的國家級機器人產業集群。
預計到2015年,兩江新區將集聚30家以上企業,形成4萬臺工業機器人整機及關鍵零部件、年產200億的生產能力;到2020年,全面建成2平方公里產業園,集聚200家以上企業,形成10萬臺工業機器人、100萬臺服務機器人、1000臺特種機器人的年產能,實現年產值5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