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說,大家還沒搞清PC時代的時候,移動互聯網來了,還沒搞清移動互聯網的時候,大數據時代來了。現在,當我們還沉浸在工業自動化、工業機器人、3D打印機等制造業碎片化的概念時,“工業4.0”的時代已經開始,人類將從此進入智能制造時代,距離人類不過“一步之遙”。
所謂”工業4.0”的概念,是智能制造為主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業內普遍認為:“工業4.0”是工業生產中,傳統制造技術與物聯網、服務網以及數據網等相結合,最終使生產過程全自動化,產品個性化,前端供應鏈管理、生產計劃、后端倉儲物流管理智能化。
那么,智能制造時代到底是怎樣的呢?位于巴伐利亞州東北小鎮上的西門子安貝格電子制造廠被認為是“工業4.0”的樣板工廠,安貝格擁有歐洲最先進的數字化生產平臺。工廠主要生產PLC和其他工業自動化產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無論元件、半成品還是待交付的產品,均有各自編碼,在電路板安裝上生產線之后,可全程自動確定每道工序;生產的每個流程,包括焊接、裝配或物流包裝等,一切過程數據也都記錄在案可供追溯;更重要的是:在一條流水線上,可通過預先設置控制程序,自動裝配不同元件,流水生產出各具特性的產品。
“工業4.0”不僅可以控制將業務流程和組織重組再造,并根據由此產生海量數據及其分析運用,將催生滿足動態的商業網絡、異地協同設計等新型商業模式的興起。更為深遠的影響是,制造業的這種革命將會滲透到人類社會。所有人和人、人和物以及物和物之間通過互聯網實現“萬物互聯”。雖然其誕生只有四年的時間,但是受到了全世界的極大關注,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德國人在2011年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展覽上提出的,以實現資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關聯的“虛擬網絡—實體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System,CPS)”標志其誕生。到2013年,德國政府已經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并發布了首個“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再到今年10月,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期間更是簽訂了“工業4.0”戰略合作框架。根據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預測,這種變革將至少會為全球GDP增加10萬億—15萬億美元(相當于再創一個美國經濟)。
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制造業人工成本上升和新一代勞動力從事制造業意愿的下降,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將面臨重大危機。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搶先進入“工業4.0”時代,保持住我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已經是必須選擇的命題。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提出的“打造中國制造業升級版”,他認為信息化實現工業化的“升級”,關鍵之一在于是通過長期的基礎研究,突破如智能機器人核心部件、高端芯片、新型顯示、關鍵電子元器件等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并將這些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
中國“工業4.0”時代的到來,智能機器人核心部件、高端芯片、新型顯示、關鍵電子元器件等產業會加速發展。這些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一些十分關鍵的稀有稀土金屬材料,砷化鎵、磷化銦是生產高端芯片的重要原料、新型顯示技術離不開氧化銦錫(ITO)靶材,各種無線設備離不開稀土永磁體和鍺紅外產品,智能機器人核心部件、3D打印等更要用到多種稀有金屬。這些具有戰略性的金屬中國都有強大的資源優勢,也將為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稀有稀土金屬交易平臺。它不僅極大地促進了稀有金屬價格的透明化、公開化。而且,保護了我國珍貴的稀有資源,為我國相關產業的長期發展提供了原料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