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城市曾經被譽為“錫礦之城”,而穿過眾多小型香蕉種植園與油棕林之后,其背后則是光伏產業隱藏最深的秘密之一。
在這里,六家工廠綿延500多米構成了FirstSolar公司的主要生產基地。共計3700名員工與機器人一起共同生產,這些機器人大小如同小型貨車,是由汽配工廠及其他產業改裝而成的,他們為這家美國公司所生產的光伏組件占據了總產量的六分之五,而位于美國俄亥俄州的工廠產量占六分之一。
而在馬來西亞扎根的光伏制造企業遠不止于一家。日本松下公司在距此1英里的地方設有一家光伏組件工廠。SunEdison在距離Chemor60英里處生產著太陽能硅片。HanwhaQCells與SunPower在更南處擁有一家巨型工廠,而一家硅谷初創企業Solexel也正計劃分階段建設一座光伏組件工廠,預計耗資8.10億美元。
馬來西亞,這個東南亞國家僅有3000萬人口,堪稱是被卷入光伏貿易戰中最大的贏家。由于中國企業受到美國雙反稅率及歐盟進口配額的重創,馬來西亞已吸引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前來,該國擁有相對廉價的勞工成本、誘人的稅收優惠政策、與西方國家較好的外交關系以及眾多會說英語的工程型人才。
如今,馬來西亞是全球第三大光伏設備制造商,雖然與中國相差甚遠,但正奮力追趕歐盟國家。此外,如果下周二正如預期的那樣,美國政府擴增對中國光伏組件的征稅范圍,那么馬來西亞在全球光伏貿易中的地位必定會提升。
美國SunPower董事長TomWerner表示,我們青睞馬來西亞是因為它兼具低成本及優秀的施工質量。
這些光伏制造商們將產能轉移至海外,但又不希望引人注意。據悉,這里的工廠幾乎全部歸美、歐、韓、日所有,但他們更愿意談論他們本土市場的運營。
例如,HanwhaQCells馬來西亞工廠組件的年產量達1,100MW,而其德國本土市場產量僅為200MW。但該公司強調稱,工程方面仍然在德國塔爾海姆(Thalheim)總部完成。
這似乎上述跨國企業的共同點。技術來自于海外,但員工與多數原料來自于馬來西亞。
除了財務部兩名外派人員以外,FirstSolar馬來西亞工廠的3700名員工全部是當地雇傭的,并且實行三班制,而一部分原材料從美國進口,例如一部分電纜。但是線板等其他原料采購自馬來西亞供應商。
FirstSolar工廠經理AR.Jeyaganesh表示,原料本土采購是持續降本的策略之一。
馬來西亞光伏產業的激增惹惱了一些原本支持美國對華采取貿易調查的人士。批評人士指出,雙反調查的目的在于為美國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而非是為了馬來西亞“謀福祉”。
而如今馬來西亞的產量已是美國的三倍,并且還在快速增長。目前,HanwhaQCells位于賽城的一座800MW光伏組件工廠正在施工,而FirstSolar的100MW工廠也即將進入收尾階段,該工廠計劃向日本市場供貨。
另據馬來西亞官方數據統計,去年,該國技工與機械操作與裝配線工人的月薪平均標準分別為765和400美元。這類似于中國沿海城市的薪資水平,甚至低于這個標準。而馬來西亞最大的誘惑之一便是大型本國及海外投資者可免除10年的企業稅。一些美國州政府也提供稅收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