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4日,在2013—2014年度“廣廈獎”獲獎項目企業經驗交流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葉明處長稱,當前我國房屋建造整個生產過程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的傳統建造模式仍然具有普遍性,建筑業仍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新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要求相差甚遠。
葉明表示,住宅產業現代化與建筑產業現代化兩者在本質上并沒有什么區別,只是范圍及角度有些不同。從生產方式的角度來說,葉明認為傳統的生產方式的普遍性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個是施工建造工藝、工法落后,技術集成能力低。二是現場施工以手工操作為主,工業化程度低。三是項目以包代管、層層轉包,工程管理水平低。四是依賴農民工勞務市場分包,工人技能素質低。五是設計、生產、施工相脫節,整體綜合效益低。尤其是設計、生產、施工的脫節問題,由此造成房屋建造的整體質量不高,整體效益偏低。
葉明稱,目前企業管理方法仍是粗放的。項目的以包代管、層層分包轉包,設計和施工的脫節,這些問題都是管理方面的問題,管理的方法很粗放。從勞動力的素質來看,綜合素質是偏低的。從生產手段、生產資料來看,也是落后的。從生產要素的這四個要素來說,大體上歸納起來在這四個方面,由此造成我們的房屋建造質量和效益是低的。
而生產方式決定了生產質量、效益和資源消耗的水平,其實根源是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決定了質量、決定了效益、決定了資源環境的消耗程度。所以當前建筑產業現代化也好,還是住宅產業現代化也好,關鍵問題是如何轉變發展方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和大的背景。
在談到對策問題時,葉明建議,當前存在問題的對策機制有以下六點:首先要建立推進機制,加強宏觀指導和協調工作;二是遵循市場規律,不能盲目地用行政化手段推進;三是要研究體制機制,體制機制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四是要培育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五是要激勵技術創新;六是要加強職業技術培訓。
更多資訊請關注建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