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在“國家綠色競爭力”論壇上表示,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就要走向市場化運作,國家不再給予可再生能源補貼。現在國家能源局已經提出到2020年光伏發電在用戶側不再給予補貼,實現平價上網。對此,我國光伏企業應積極準備,勇于直面挑戰。
光伏企業應練好內功,降低成本
此前,隨著利好政策的頻頻出臺和光伏市場需求的不斷回暖,我國光伏行業正呈現持續回暖態勢,華為、恒大、中環股份等上市企業紛紛跨界進軍曾經“哀鴻遍野”的光伏產業。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全國新增光伏發電并網容量379萬千瓦,其中,新增光伏電站并網容量245萬千瓦,新增分布式光伏并網容量134萬千瓦;全國光伏發電量約180億千瓦時,相當于2013年全年光伏發電量的200%。
市場的擴大意味著更多的機遇,也意味著光伏企業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首先,光伏企業要想在市場上站穩,必須要保證產品的質量。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質量的好壞對產品的壽命有極大的影響。此外,光伏電站位置的偏僻和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分散性,決定了光伏電站維修的不易,一旦頻繁維修導致光伏電站維護成本升高,還將對用戶的二次購買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其次,光伏企業要加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降低產品成本。一方面,隨著光伏企業間競爭的加劇,同等質量下,誰的產品性價比更高,誰就將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而隨著補貼的取消,成本優勢將變得更加重要。而且由于個人光伏電站的興起,光伏電站的成本將成為個人安裝光伏電站的重要考慮因素。
最后,光伏企業要積極創新,開發新的光伏產品,將光伏發電市場“蛋糕”做大。2004年“長尾理論”問世,隨之得出的“長尾效應”令人眼前一亮。所謂“長尾效應”就在于它的數量上,將所有非流行的市場累加起來就會形成一個比流行市場還大的市場。由此可見,在光伏電站成為市場主流的同時,新的“邊緣產品”的開發將極大幫助光伏企業盈利。如手機太陽能充電板、汽車太陽能充電板以及能夠折疊的超柔性太陽能薄膜等,這些產品本身就不受補貼政策的影響,這類市場的開拓,將極大地提高光伏企業生存能力。
光伏企業應向外發展,擴大市場
隨著全球各國對新能源的重視,不僅是國內市場,海外光伏市場也在不斷擴大。除了歐洲、美洲、日本等傳統的光伏市場外,非洲成為光伏發電市場的又一“藍海”。
國際能源署曾表示,到2040年,非洲電力用戶預計僅為9.5億左右,仍有超過10億人口無電可用。這意味著非洲電力行業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與空間。今年的11月10日,在2014年APEC峰會即將閉會的前一日,路透社發布消息稱,美國考慮與中國聯手改善非洲的電力狀況。
非洲是全球光照最強烈的地區之一,且大部分地方干旱少雨,對于光伏電站的建設,可謂是天獨厚的優勢,中美擬合作加入非洲的電力市場,將為中國光伏企業“進非”敞開大門。且由于中國在國內推行“光伏扶貧”工程,這將大大有利于非洲光伏市場的開拓,為其提供建設樣板和基于光伏電站的發展模式。中國光伏企業想要發展壯大,非洲市場將是必爭之地。
總之,2020年可再生能源補貼的取消,對光伏企業來說并不是“絕命計”,反而是一把打開更廣闊市場的“鑰匙”,倒逼光伏企業進一步發展。光伏企業將更多地依賴市場手段進行競爭,物競天擇,大浪淘沙,光伏行業也必將在競爭中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