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旬,國家能源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落實分布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的通知》,明確政府對分布式光伏企業的長期支持態度,并出臺了“全額上網”電站享受標桿電價、增加發電配額、允許直接售電給用戶、提供優惠貸款、按月發放補貼等十五條新政。時間過去兩個多月,湖北光伏企業對此反響如何?連日來,記者采訪了解到,不少湖北光伏企業負責人表示,十五條新政的落地,很大程度上規避了光伏企業的投資風險,將刺激光伏企業在困境中尋求生機,再迎發展的春天。
全額上網帶來利好
談及新政出臺,英利太陽能集團子公司——湖北英利綠色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冀顯得異常興奮:“這是重大利好,政策落地后,很多以前不敢合作的企事業單位今后也可以合作了”。
在這之前,分布式光伏發電只有一種售電模式,即“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光伏企業在選擇客戶時,就要考慮客戶是否有一定的實力,評判其用電量是多少,這樣才便于結算。而此次新政提出,新增加一種售電模式可供選擇,即“全額上網”——光伏所發電量全部并入國家電網。
馬冀告訴記者,此舉意味著如果選擇“全額上網”,即使以后客戶不存在了,光伏企業還可以繼續向國家電網售電,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光伏企業的投資風險,“這相當于兜底政策。”同時,也減少了與客戶合作的繁瑣程序,可以刺激光伏企業更多地推動企事業單位安裝光伏太陽能。
此外,從收益來看,“余電上網”一般是每千瓦時0.8元左右,而選擇“全額上網”后是1元以上。“每度電可以多收益一角多錢,又有哪個企業不愿意呢。”馬冀笑著說。
據介紹,7月1日,該公司與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全國首家新型保稅物流園新能源示范區,在該園區廠房屋頂建設光伏發電站,總裝機量為35兆瓦,合作投資達3.5億元。
“光伏發電每年收益4200萬元,7年收回投資,投資收益率高達11%,而太陽能電池板的使用壽命為25年,這就意味著接下來的18年可以獲得穩定收益。”馬冀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融資難題有望破解
記者采訪發現,以前光伏企業安裝光伏太陽能的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是一個項目動轍幾百萬元、上千萬元的投入,資金占用量太大。比如,企業安裝一兆瓦裝置,就需投資800萬元左右。
面對高額投入,客戶不愿投錢,不少光伏企業吃不消。光伏企業如果向銀行貸款,廠房抵押一般也只能貸款幾百萬元。融資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光伏企業大刀闊斧地開拓市場。
對此,武漢興隆源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王國棟表示,此次新政出臺,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提供優惠貸款,采取靈活的貸款擔保方式,探索以項目售電收費權和項目資產為質押的貸款機制;探索對有效益、有市場、有訂單、有信譽的“四有企業”實行封閉貸款。
“這就意味著光伏企業可以利用某個項目和訂單進行貸款,如果銀行依此執行,融資難問題即可解決,訂單將如雪片般飛來。”王國棟如是說。
此次新政還鼓勵各類基金、保險、信托等機構進入光伏行業。王國棟認為,國家出臺了利好政策,基金有望大舉涌入。光伏發電項目收益穩定,回報時間長,但可能存在的風險在于,因光伏產品質量不過關,而造成發電效率衰減。不過,這次新政也強調,建設單位采購招標時應采用獲得認證的光伏產品,產品質量有保證,可有效降低投資風險。
“這樣一來,光伏企業貸款容易了,客戶可以不用投一分錢,就能坐享收益,相信會有不少客戶愿意安裝光伏太陽能。”王國棟說。
期待出臺地方補貼
近期,在下游市場需求復蘇拉動下,多晶硅市場行情逐漸回暖。8月14日,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公告,決定自9月1日起暫停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這一決定更是給多晶硅企業喘息之機。市場復蘇后,湖北光伏企業加緊了項目建設。
11月2日,在隨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淅河馬鞍山10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建設現場,中國化工報記者見到6臺大型機械、30多名工人正忙著吊運和安裝支架,已安裝好的光伏面板連接成片,成為荒坡上的一道靚麗風景。
據悉,該項目是湖北省目前規模最大的光伏發電站,占地3000畝,由湖北省能源集團與湖北齊星集團公司投資9億元新建,目前已安裝30兆瓦,整個工程將在12月底建成,建成后年發電量1.2億千瓦時。
“目前,晶星公司年生產能力120兆瓦,年內新上一條生產線后,產能將達到300兆瓦。隨州能生產多晶硅、單晶硅、硅片、太陽能光伏組件等,具備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徐德說。
2008年,齊星集團投資13億元建設晶星多晶硅產業園,開啟了隨州光伏產業的新紀元,2010開始試產。隨后,多晶硅價格持續走低,光伏產業走向低谷。
“逆境中,進則活,退則亡。”面對多晶硅的不景氣,齊星集團董事長徐德表示,當時齊星集團旗下的湖北晶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工作重心轉向完善多晶硅產業鏈,主攻光伏產業下游高端產品,向單晶硅、切片等產品進軍。經過一年多的磨礪,晶星公司擁有了從多晶硅到光伏電板的整條生產鏈,也為該公司抵御寒冬增添了砝碼。
晶星公司于去年8月啟動已停產1年多的多晶硅生產線,搶占市場。盡管市場復蘇了,但是想起近年的市場寒流,光伏企業依然心有余悸。“如果省內能早日出臺地方補貼政策,那就是錦上添花了。”湖北省內多家光伏企業負責人向中國化工報記者吐露了他們的心聲。
據了解,目前根據國家要求,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等十余省份已出臺光伏發電的地方性補貼標準,而湖北至今遲遲未出臺。
“因為我省的地方補貼政策遲遲未出臺,也導致不少省內外光伏企業對我省光伏市場開發積極性不高,有的本土企業甚至將更多精力放在省外。”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光伏企業負責人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