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314國道從新疆阿克蘇地區阿克蘇市驅車前往柯坪縣,用“崢泓蕭瑟不著一草木”來形容沿途的戈壁荒灘十分貼切。如何變廢灘為“金沙灘”一直是顏畫日思夜想的課題。
顏畫是柯坪縣分管工業與招商引資的常委副縣長。他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直言,都說新疆物產資源豐富,但南疆尤其是阿克蘇地區卻并非如此,這里干旱、鹽堿,每年春夏之交不請自到、遮天蔽日的沙塵,還有令棉苗枯萎、令杏花凋零的倒春寒,以及干熱風、冰雹……惡劣的自然條件使得農業成為當地典型的弱勢產業。工業方面,這里既不像塔克拉瑪干沙漠底下埋藏著儲量可觀的石油、天然氣以及各種寶貴的礦產資源,也不像天山、喀喇昆侖山、阿爾金山蘊藏著豐富的煤炭、有色金屬、黑色金屬,這里只有望不到盡頭的戈壁荒灘和終日不落的烈日高陽,年均日照達到2788.7小時。
正因為此,柯坪縣第一個工業項目便是投資興建光伏發電產業園。據顏畫介紹,柯坪光伏發電產業園所在地域代表年太陽總輻射量達到5531.4兆焦/平方米,年有效發電時間大于1500小時。園區建設占地約25平方公里,總投資120億元,規劃總容量120萬千瓦。
顏畫說,園區一期規劃為20萬千瓦,投產后每年可為電網提供清潔能源3億千瓦時,節約標煤9.8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562噸、二氧化碳27.8萬噸、氮氧化物747噸;經濟效益亦可觀,可實現年產值2.8億元,上繳稅收4000萬元(不含企業所得稅),大大提高了當地土地產出效益。
截至2013年,產業園已完成投資7.5億元,建成6萬千瓦裝機規模;園區220千伏變電站項目一期1x180兆伏安主變年內將建成投入運行。
本報記者在園區內看到,眼前平坦的戈壁灘上鋪滿了光伏電池板,如同披上了“鎧甲”,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在已經并網發電的中電投柯坪一期光伏電站監控室內,記者看到日發電量的數字正在向上跳動,該電站目前裝機規模在2萬千瓦,另有6萬千瓦年內可建成并網。
除中電投外,目前已簽訂投資協議的企業共計30多家,其中不乏粵水電、中節能、正泰、日月新這樣的光伏名企,已簽約的規劃總容量多達150萬千瓦,超出園區規劃30萬千瓦。其中,已完成可研報告的有10多家,涉及總容量30多萬千瓦;已動工建設的有5家;建成的有3家。
但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園區內除中電投一家光伏電站2萬千瓦實現并網發電之外,另外2家共4萬千瓦尚未并網,其中名為“愛康”的光伏電站已經歷2次易主,名為“海潤”的電站剛剛實施股權轉讓。
對此,顏畫坦承,目前光伏發電行業確實存在各種亂象,比如一些關系戶拿到發電指標后直接高價倒賣,還有一些企業建完電站后整體出售。
“為杜絕倒賣指標的情況,我們產業園只引進具備光伏發電全產業發展的企業;為杜絕整體出售的情況,我們從去年底開始,在與進駐企業簽約時就明確規定,企業法人、股權等變更必須獲得當地政府同意。”顏畫告訴本報記者。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亂象,還是與光伏發電產業的準入門檻過低有關。阿克蘇地區發改委一位官員向本報記者透露,今年南疆分得的70萬千瓦發電指標分散到了幾十家發電企業,僅阿克蘇地區就有近40家企業參與到競奪發電指標的競爭中來。一些注冊資本才100多萬的中小企業拿到指標卻無實力開工建設,只有把指標轉手倒賣掉;還有一些拿到指標的企業實際上是電池板及各類光伏發電設備的生產廠家,以銷售電池板為主,這類企業占到一半以上,他們的慣用做法就是電站建成后整體出售,只建不運營,其設備質量令人堪憂。
上述官員稱,要遏制光伏發電產業的各種亂象,提高準入門檻勢在必行,比如對參與企業的注冊資本金、行業地位、技術含量和可持續開發等作出具化要求,使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帶動更多當地農牧民脫貧致富。